當“恒大”和“比亞迪”這兩個毫不相干的詞匯碰撞到一起,到底會激起怎樣的滔天巨浪?
誰能想到,長城魏總一句“我們行業已經出現了恒大,大家要小心”,就將比亞迪推上了風口浪尖,因為比亞迪足夠強大,強大到人們不禁聯想到房地產領域那個曾經舉足輕重的巨無霸。然而細察數據,我們不難發現,這一論調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輿論狙擊。所以比亞迪正用硬核財務數據,展開了擲地有聲的反擊。
首先,行業本質決定命運分野。我們要知道,房地產與汽車產業負債結構存在天壤之別。恒大式危機源于“高周轉+高杠桿”模式崩塌:購房預收款被挪作他用,有息負債吞噬現金流,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反觀汽車業,健康的產業鏈條中,應付賬款是主機廠與供應商的潤滑劑,更是行業常態。
其次,財務結構揭露真相。比亞迪的“負債”底色,實則是產業鏈話語權的體現。其5%的有息負債率堪稱行業標桿,遠低于豐田(68%)、大眾等國際巨頭。真正構成負債主體的,是占比95%的無息應付賬款。而比亞迪平均127天結清賬期,更是優于長城(163天)、長安(205天)等同行。這種基于供應鏈信用的資金周轉,與恒大挪用預售款的致命操作有著云泥之別。
最后,數據打臉質疑者。當其他車企銷量連續滑坡、轉型乏力之際,比亞迪卻逆勢而上:2024年凈利潤突破402.54億元,同比增長34%;海外銷量暴漲334%,成為首個躋身全球車企銷量前十的中國品牌。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債務結構持續優化——有息負債占比從2020年的11.3%降至如今的5%,資產負債率半年內下降7個百分點,展現驚人的財務管控力。
靜夜史始終認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需要的是實干家而非嘴炮黨。當某些企業沉迷于輿論攻訐時,比亞迪已用全球化的研發中心、垂直整合的產業鏈、持續迭代的刀片電池技術,構筑起真正的競爭壁壘。財報上跳動的數字,流水線上疾馳的車輛,海外市場攀升的份額,都是最有力的回應。
可以說,在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中國汽車需要的是對規則的敬畏而非無端指控,是技術的突破而非低級的攻訐。比亞迪用實力證明:真正的強者,從不需要靠唱衰對手來證明自己。當全球汽車版圖因中國力量而重塑時,歷史終將記住那些推動車輪前行的實干者,而非阻擋車轍的絆腳石。#中國汽車走到今天何其不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