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物之間都存在共振現象,小到基本粒子,大至宇宙天體。頻率越接近的物體,就越容易產生共振。人與人之間同樣如此。
同為一個班級,為什么你會跟某些同學合得來,課余間總能愉快地玩耍。而跟另一些同學就是說不上半句話,甚至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誰也不服誰。
表面上看起來是性格、觀念與興趣的差異所導致的結果,實際上是人體的振動所產生的頻率不同,導致了人都更愿意接近那些頻率與振幅相近的人。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本質上就是頻率越接近的人,就越容易表現出相同的觀念與行為,形成相似的性格特征。而觀念沖突、性格差異大的原因,也無非就是人體頻率差異巨大。
不論在學校里,與不同的同學之間所表現出的親和或敵意,還是在職場里的同事之間的關系,以及親戚圈的感情關系,背后的邏輯都是人體頻率與能量的高低所決定的。
例如,同樣身為一家公司里的同事,你對同事甲表現出了耐心、熱情與親和,而對同事乙卻冷眼相對、嗤之以鼻。并且與同事甲逐漸發展為生活中的好朋友,而跟同事乙成了矛盾不斷的競爭對手。
在親戚圈中,我們總會對部分親戚產生反感,總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能不交集就別交集。而對另一些親戚卻倍感親切,彼此有聊不完的話題,道不盡的喜悅。
究其緣由,相互欣賞與喜歡,不過是頻率更接近的人所產生的共振。而相互討厭或敵對的人之間,頻率差異太大,好似水火不相容,也就無法產生共鳴。
到了適婚年齡的青年男女,擇偶交友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尋找相同頻率的對象。你可能會賦予對方自信、勇敢、樂觀的品質,最終選擇了他。
但本質上是他的磁場吸引了你,頻率與你更相吻合。從初始的好感到熱戀,最后步入婚姻的過程,就是彼此頻率不斷調整至形成共振的過程。
假如你們頻率相差太大,磁場形成排斥,那么你非但不會賦予對方優秀的品質,而且還會給予更多的負面評價。
面對男人,你就會給予魯莽、大男子主義等負面評價,而對于女人,你又會賦予丟三落四、不夠善解人意等缺點。
因此,不論我們交友擇偶,還是面對親戚、同學以及同事。往往會下意識地接近部分人,而疏遠另一部分人。這是身體的本能,由不得半點所謂理性的分析或情緒的偏好。
頻率接近容易形成共振的人,在一定的空間內往往會成為至親、戀人或朋友,否則就會導致無法同頻共振,逐漸淪為陌路人。
哪怕交集于同一時間與空間,也沒有交流的欲望,更不會賦予尊貴與價值,也無法提高情緒,達到高能量的狀態。
長期相處的兩個人或多個人,甚至是一群人,一樣會產生共振現象。比如長期相處的夫妻,彼此的生活習慣與性格特點會越來越相似。
一個家庭出來的人,往往會有共同點。家庭氛圍比較嚴肅緊張,那么家庭里的成員也就顯得比較拘束謹慎。而氛圍歡樂輕松的家庭,則成員也顯得更加活潑愉快。
至于一群人的共振現象,主要體現在因興趣愛好而集合的圈子。因學習或工作需要所組成的團隊,以及大到宗教等社群。成員之間經過長時間的交流互動,會形成強烈的共振現象。
起初成員之間可能來自四面八方,性格各異,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包括學識、經驗與認知程度各不相同。但由于日積月累的交流與互動,人與人之間會不斷調整自己以尋求合作,達到彼此互惠互利的目的。
這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同頻率與振幅的個體之間,所進行的頻率調整,直到接近或相同,最終形成共振。
頻率的共振帶來好的結果,就是彼此都得到了提升,感受到更高強度的喜悅,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和諧,社會秩序更加穩定。
而不利的一面就是可能會發生不同圈子之間的爭風吃醋,甚至是不同社群之間的排擠打壓,包括歷史上的許多戰爭等。
如果兩個人的頻率相差很大,但又被安排到了一起,那么其中頻率較高、能量較大的一方會引領頻率較低、能量較小的一方,夫妻當中有些是男方主導女方,有些則是女方領導男方。如果彼此頻率高低差異小,能量大小接近,就會處于較為平等的狀態。
可以說世界萬物都是共振,小到每一個基本粒子的振動,大到宇宙電磁波的輻射。一切事物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也持續傳遞著不同的頻率。
作者|蔡銀兵(作家、哲學家、心理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