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是1944、45年,其實早在武漢會戰結束后就開始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是人不夠用了。
八路軍在華北有一個很穩定、很優質的根據地,叫冀中根據地。
冀中根據地面積很大,擁有38個縣。
因為地處的冀中平原是傳統的產糧區,各種物資充足,根據地人口達到了800萬!
所以兵員充足,老百姓也支持抗戰,最牛逼時主力部隊加地方武裝和民兵總規模超過12萬人。
然而在百團大戰結束后,日寇集中兵力對冀中根據地發動了大掃蕩。
到1942年6月上旬,日偽軍已經占領了冀中根據地所有縣城和較大集鎮、村莊,共建立1700多個據點,挖了4000多公里封鎖溝,把根據地分割成了2600多塊。
冀中地區的八路軍部隊經過反掃蕩的殘酷斗爭,減員1萬7000人。其中第八軍分區司令常德善,政委王遠音雙雙戰死,第十軍分區司令朱占奎被俘投敵。
最終根據地淪陷,八路軍被迫轉移到晉西北。
正因為八路軍“元氣大傷“,所以在侵華日軍看來,1941-42年華北的戰況和治安是比較滿意的。
據侵華日軍士兵齋藤邦雄回憶:
“我在昭和16年(1941年)被分配過來,當時(河北省)治安情況還算良好,還沒有發生八路軍大規模襲擊的事件。”
但是----
就算在較好的時期,日軍鎮壓八路軍的兵力都嚴重不足。
以北京為中心半徑50公里的15個縣城和大量中國人口,只有1個日軍旅團下屬的5個步兵營(大隊)、不到一萬人來駐守。
所以就出現了這么一幕:
日軍警備隊在“治安良好年代”,也只是在“中間地帶”(八路軍游擊區)的村里轉上一圈就趕緊走人。
至于繼續深入“敵占區”(八路軍根據地)也只有日軍大部隊才敢,小股部隊進攻八路軍根據地的行為,甚至直接被日軍自己嚴格禁止。
實際上武漢會戰束后,日軍就開始不再把占領地盤當作目標,吃不下了。
基本都是打了就撤回來。
然而他們氣急敗壞地發現,每次他們一撤回來,中國軍隊不管之前被揍得多么狼狽,都會宣稱自己“大捷”,反而進一步堅定了打下去的決心。
同時,雖然在1941-1942年八路軍不斷遭到日軍圍剿,但仍然下大力氣去建設根據地、充實加強基層和民眾組織。
這為接下來八路軍實力的增強、敵后戰場的反攻和根據地的擴大建立了堅實基礎。
到了1943年,齋藤邦雄所在的第15旅團,在僅僅新增了3個營的兵力后就必須要負責40個縣的鎮壓任務。
換言之,一個日軍大隊1200人就要對付5個中國縣城和縣域內的廣大鄉村。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大事件----
豫湘桂會戰!
日軍破天荒地動用了60萬大軍。
60萬意味著什么呢?
之前抗戰最大規模的戰役武漢會戰,日寇不過用了30萬大軍,這次直接翻了一倍。
要知道當時日寇在中國境內的軍隊總共120多萬人,也就是說把一半部隊都投砸在了豫湘桂會戰上。
(湘桂會戰中的長衡會戰)
這種不計后果的進攻,原因也簡單-----日軍在戰敗前垂死掙扎下。
1944年,日寇已經在太平洋戰場接連失敗。
出了要打通大陸交通線的目的,日軍認為應該在中國戰場進行一次大戰,一舉擊潰國民政府,迫使中國人屈膝投降。
這樣就可以用較好的條件實現體面撤軍,然后全力對付美國,而不是把百萬大軍留在中國。
但日軍一線根本抽調不出這么多兵力,只能從對付八路軍的華北方面軍,對付蘇軍的關東軍,抽調了大量師團南下。
所以日寇已經孤注一擲,甚至放棄對占領區的控制來發動豫湘桂會戰了。
而日本這個國家本就是窮逼帝國主義,加上長時間的傷亡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越打越捉襟見肘----
中國人發現,后期來中國的日本兵還不如一根步槍高。
再回到冀中根據地。
正因為留在華北的日軍兵力嚴重不足,他們開始放棄鄉鎮大部分炮樓交給偽軍駐守。
冀中各縣城多的駐一個中隊,少的三五十人,偽軍數量也大大減少,每個縣只剩幾百人。大部分敵偽軍龜縮在縣城和兩三個據點中,整個形勢已恢復到“五一”大掃蕩前了。
而此時的八路軍又回到冀中。
1943年底到1944年春,八路軍已經開始攻克和逼退絕大部分的敵據點崗樓。
日軍疲于防守而無力進攻。
我們做個比較:
百團大戰期間,一個駐守地主大院外加一個小炮樓的40名日軍(有1挺重機槍、2門擲彈筒),可以抵擋八路軍一個團三天三夜的進攻;
1941年在日軍的“治安良好地區”,10個日本兵加一挺輕機槍也能控制一個村莊或車站。
但到了1943年,一棟炮樓、10個日本兵加一挺輕機槍的“標準配置”,卻在八路軍的攻擊下撐不過一晚上,甚至很多幾個小時就能拿下!
更慘的是經濟方面。
日軍調整了對華戰爭指導準則,現地兵團保持長期持久的自給,在所有占領區獲取各種所需資源,利用一切機會削弱中國抗日力量。
用大白話翻譯就是:你們自己對付過吧,別指望國內了!
為什么會這樣?
日本為了繼續維持戰爭機器,不得不大量進口能源和原材料,這讓他們的黃金儲備迅速下降,政府財政也出現了危機。而日本老百姓最為切身的感受是,吃不上大米了。
這里存在一個神奇的死循環。
戰爭需要工業,工業需要電力,電力需要煤炭。煤炭,日本沒有,但殖民地朝鮮有;
大米日本有,但不夠,需要大量進口。當然,有不少大米是從殖民地朝鮮掠奪來的;
現在,工業生產必須要提升,煤炭開采的規模也得擴大,那朝鮮礦工們的勞動強度就得加大。
按照原來的產量,挖煤的朝鮮礦工們吃點雜糧野菜也能對付。而現在要求產量提高,礦工們以前的伙食水平就支撐不了相匹配的工作強度了,
于是每次內閣開會,老鬼子們都要圍繞到底是煤炭重要還是大米重要進行一番激烈扯皮。最后,首相米內光政決定,花費兩億日元進口大米。
這不是一筆小錢,它幾乎相當于日本進口總額的十分之一,這導致了日本工業生產的進口機劃幾乎成為廢紙。
為什么不從中國占領區搞大米呢?
這就更要戳中鬼子的痛點了。
因為淪陷的華北地區,在這個時候極其精準地發生了糧荒。就算日本鬼子再能搶,但地里啥也不長、你還真的一點辦法沒有。
沒啥可搶的不說,華北偽政權居然恬個逼臉敢向皇軍要糧食,還把糧食問題上升到了共存共榮的政治高度。
皇軍十分無語地減少了從中國掠奪糧食的數量,還特碼大量進口糧食供應了華北地區,否則他們根本無法有效維持穩定......
國民政府的精英們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即使不再發起進攻,日本也會被拖垮;
所以后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訂了“守勢作戰計劃”,在今后的戰爭中不再搞大規模進攻,而是防御,等鬼子自玩完。
這個“敵不來我不打”的辦法,一直持續到抗戰結束,中國軍隊再也沒進行大規模的全面攻勢作戰。
而日本人心里很清楚,到自己全面覆滅已經不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