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系中,你是否感到越來越疲憊?
明明彼此相愛,卻總是因為同樣的問題反復爭吵,陷入指責、辯解、冷戰的怪圈,甚至開始懷疑“我們是不是真的不合適?”
這種“負面循環”就像一場情感拔河,彼此越用力,反而越緊繃。
然而,我們真正要面對的敵人不是彼此,而是這個循環本身。
今天,我們來探討如何打破親密關系中的負面循環。
01
認知-情緒-行為三角理論
讀者小慧是一名高校教師。為了結束與丈夫的異地生活,她辭去了工作。
男方在一線城市經營一家服裝工廠,經濟上負擔了家庭的大部分開銷,包括幫她還房貸。
然而,這種經濟依賴讓婚姻關系變得緊張。
男方常常抱怨:“我付出了這么多,卻只得到了負能量。”
小慧嘗試溝通,希望出去工作,但男方不同意。
后來,男方勉強同意讓她在工廠幫忙,可一旦鬧矛盾,就不再讓她插手工廠事務。
小慧感到迷茫,不知道這段婚姻是否值得繼續。
心理學中有一個經典模型:認知-情緒-行為三角理論。
認知會影響情緒,情緒會驅動行為,而行為又會反過來強化認知。
在小慧的故事中,她認為“我為了他犧牲了事業”,于是心里充滿怨氣,行為上表現為情緒化、冷戰和抱怨。
而她丈夫看到她的狀態后,會覺得“我都這么付出了,你還不感激”,于是更加不愿意和她好好溝通。
于是,負面循環就此形成。如果不改變,這種循環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在認知上:要明白,自己不是為對方犧牲,而是為“關系”做出選擇。
一段關系中,不只有“你和我”這兩個角色,還有“關系”本身。
小慧的怨氣大多源于她認為“我放棄了高校工作,是為了老公”。
但如果換個角度,當初的選擇是為了讓關系更親密,是為了自己心中想要的關系模式,那么她就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陷入“我委屈”的狀態。
這樣,她會更有力量去改變現狀。
在行動上:要以柔克剛,避免硬碰硬。
她丈夫不讓她插手工廠事務,看似是“控制”,其實更像是氣話和防御。
他可能擔心她出去工作后會忽視他,或者擔心她在工廠越權,讓自己沒面子。
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策略是以柔克剛。小慧可以溫柔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你的生意壓力很大,你幫我還房貸,我心里很感激。
但我也希望能做點事情,無論是在工廠幫忙,還是出去工作。
我想讓自己活得更有力量、更有價值感,這樣我才能更好地支持你、照顧這個家。”
同時,她可以嘗試一些過渡性的行動,比如先兼職,或者接一些線上項目,讓丈夫看到她不是想對抗,而是想成長。
在情緒上:要明白,對方不是不能接受“負能量”,而是無法承受這種情緒的傳遞。
因此,少抱怨,多表達情緒背后的真實需求。
比如,小慧可以這樣說:
“我這段時間真的很迷茫,不是因為你,而是感覺自己好像失去了自我。
我不是想埋怨你,只是希望你能理解,我真的需要做一些讓自己感覺有價值的事情,找回自己。”
雙方都有自己的盲點,保持雙向的謙遜和自省,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02
境隨心轉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不夠愛,而是我們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讀者希希和她的丈夫是大學時期的校園戀人,婚后的生活一直由丈夫主導,她則一直在妥協、遷就和維系這段關系。
她的丈夫喜歡畫大餅、說教,很愛面子,但在利益面前又會放低姿態,最終哄著她裸婚。
兩人目前有兩個孩子,結婚、買房、買車、生娃、養娃的大部分費用,都靠希希和娘家補貼。
而她的公婆卻只在嘴上說說,事后算計,甚至步步為營,這讓她的小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目前的沖突是,丈夫想降低月供,減輕壓力,希望把第二套商貸轉為公積金貸款,但這需要先還清第一套房的幾十萬貸款。
于是,他又開始打主意讓希希和她弟弟湊錢。希希不愿意再動用娘家的錢,兩人因此陷入冷戰。
丈夫甚至想跳槽到外地,讓希希一個人養兩個孩子、上班掙錢。
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希希內心陷入了“受害者局”。
她在裸婚時就已經對丈夫心存不滿,但為什么還會繼續生第一個孩子、第二個孩子,買第一套房、第二套房呢?
因為她在這段關系中也有所受益,得到了很多情緒價值。
丈夫放低姿態哄她,給她帶來了很高的情緒價值。
一個人的生活是痛苦還是幸福,不僅與現實情境有關,還與我們對事情的詮釋方式有關。
希希對事情的詮釋風格非常消極。她覺得婚是被哄著結的,二胎是被哄著生的,房子是被哄著買的,好像她并沒有享受到婚姻、房子和孩子的福利。
但如果從積極的詮釋角度看,她嫁給了大學時期的校園愛情,從校服到婚紗,非常美好;
她沒有經歷很多女孩的脫單困難和大齡焦慮;她和丈夫一起努力,有了孩子、房子和車,而且是兩個孩子、兩套房子,這是很多人羨慕的生活。
當然,積極詮釋并不是自我安慰,也不是阿Q精神,而是客觀地看待自己所擁有的和自己所創造的,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肯定。
不要讓自己陷入“受害者局”,因為如果總是把別人想得很壞,就很難與人和諧共處、展開合作,別人也會選擇遠離。
正所謂“境隨心轉”,只有內心的局面改變了,外在的情境才會隨之改變。
03
懂得“變道”
親密關系就像一條雙向車道,當我們反復陷入同樣的沖突模式時,恰恰說明我們在同一條路上來回打轉。
讀者斯斯談了一個男朋友,除了占有欲太強之外,其他方面都很好。
兩人在一起一年多,剛開始她覺得男生的關心很甜蜜,但后來的行為卻越來越過分。
男生隨時要看她的手機,不允許她在微信上有異性聯系方式,即使是工作需要的男同事,也要反復盤問甚至要求刪除。
更過分的是,她和閨蜜出去逛街吃飯,男生都會規定她幾點必須回家,晚一點就不停地打電話、發信息催促。
要是她和男同事多說幾句話,或者在朋友圈給男同學點贊,男生就會和她冷戰好幾天,說一些陰陽怪氣的話,懷疑她不忠。
斯斯解釋了無數遍,但男生根本不信,總覺得所有男人都想搶走她。
她現在感覺自己像生活在監獄里,一點自由都沒有。
她和男朋友溝通過,希望他能信任她,給她一些空間,但他總是說是因為太愛她、太怕失去她。
兩人的互動形成了一個“滾雪球”的負面循環:第一次查手機,她妥協了;
第二次他變本加厲,要求刪除聯系人,她又妥協了;第三次直接要求她拒絕所有異性社交。
這個循環的可怕之處在于,她每一次的妥協,都在為關系的失控推波助瀾。
關系中的“負向循環”就像堵車時的連環追尾:第一輛車急剎,后面的車跟著剎,最后越堵越死。
要打破這個循環,關鍵不是等對方“剎車”,而是自己先“變道”——建立“守住邊界”的底線行為。
比如,當對方下次再要查手機時,她可以平靜但堅定地說:
“我手機里沒有秘密,但我需要被信任。如果你繼續這樣,我們今天的約會就到這里。”
然后真的離開。不要猶豫“這樣會不會太極端”,要明白:控制欲之所以膨脹,是因為對方從未為“越界”付出代價。
“離開”并不是威脅,而是在傳遞“我的感受很重要”的信號。
如果對方因此反思自己的行為,關系還有救;如果對方反過來指責“無理取鬧”,那正好看清一件事:
他愛的不是“真正的你”,而是“被他控制的你”。
所有陷入類似困境的人要記住:關系的質量,從來不是靠單方面妥協維持的。
敢為自己的邊界發聲,才是對關系最大的負責。
真正的愛,需要兩個人都“站得直”,而不是一個人“彎到塵埃里”。
我們都無法改寫過去的劇本,但可以拒絕重復同樣的對白。
只要彼此都能放下“誰對誰錯”的觀念,轉而共同繪制“我們如何更好”的地圖,負面循環的閉環便有了裂痕。
愛從裂縫中照進來,關系便有了流動的可能。
如果你也想咨詢或者傾訴,請私信我!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