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5 月 27 日,中國廣核集團煙臺招遠 400 兆瓦海上光伏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首個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正式投入運營。
該項目位于山東省招遠市萊州灣海域,場區水深 8.5 米至 11 米,總用海面積 512.7 公頃,通過 16 回 35 千伏集電線路接入 220 千伏陸上升壓站。
作為山東省首批競配的十個海上光伏項目中水深最深、建設難度最大的場址,其成功并網為我國海上光伏規模化開發提供了重要示范。
核心裝備自主化
項目采用國內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雙面雙玻單晶異質結組件,光電轉換效率達 22.86%,雙面率大于 85%,可長期適應高鹽霧、高濕度的海洋環境。
中廣核聯合產業鏈伙伴研發的 “納米全鈍化接觸晶硅異質結雙面太陽能電池” 等 7 項專利,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超級支架與智能施工
創新采用 “大跨度螺栓球鋼網架 + 螺旋變徑鋼管樁” 技術方案,單套光伏支架單元可承載 590 千瓦裝機容量,尺寸達 69.3 米 ×37.3 米(相當于 6 個標準籃球場),承重約 120 噸,為國內光伏行業之最。
配套研發的全國首臺套海上光伏智能打樁船 “電建海裝 001 號”,通過 “北斗 + GPS” 雙重定位實現樁基位置精度控制在厘米級,沉樁效率提升 5 倍,施工成本降低 50% 以上。
數字化與綠色施工
項目團隊首創 “碼頭流水拼裝 + 翻轉吊裝 + 帶傾角海上運輸 + 海上整體安裝” 模式,將海上作業量減少 60%,高空及水上作業風險降低 50%。
同時,通過 “陸上制造 + 海上裝配” 工藝,大幅縮短施工周期,并自主研發大跨度支架單元空中翻轉裝置等核心裝備,形成可復制的海上光伏施工成套工藝體系。
清潔能源供應
項目年均發電量達 6.94 億千瓦時,可滿足約 40 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等效減少標煤消耗 20.87 萬噸,減排二氧化碳 53.58 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 1562 公頃。
其發電量若全部用于替代燃煤發電,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 1600 噸、氮氧化物排放約 1200 噸,顯著改善區域空氣質量。
經濟效益與產業帶動
項目總投資 25.96 億元,預計年銷售收入 2.74 億元,年產值 5.8 億元,為地方稅收和就業創造顯著貢獻。
,帶動光伏組件制造、海洋工程裝備、智能電網等產業鏈協同發展,推動膠東半島形成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政策與產業協同
作為山東省 “海洋強省” 戰略的重點項目,其建設契合《山東省海上光伏建設工程行動方案》要求。根據政策,2025 年年底前建成的海上光伏項目免于配置儲能設施,并可享受財政補貼,為項目經濟性提供有力支持。
能源結構優化
項目的并網進一步鞏固了山東省在海上新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
截至 2025 年,煙臺地區新能源總裝機已達 1550 萬千瓦,居全省第一,其中光伏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對電網負荷支撐作用顯著。
這一突破為東部沿海地區能源結構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 “山東模式”。
全球技術引領
項目的成功驗證了我國在近海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領域的技術實力。例如,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的應用使逆變器在高鹽霧環境下仍保持高轉換效率,相比傳統產品發電量提升 1% 以上。
國際能源界認為,中國在海上光伏領域的創新將為全球提供 “向海要能源” 的新范式。
生態與產業融合
項目與鄰近的 “海上風電 + 海洋牧場” 示范工程形成協同效應,通過在海域內構建海藻場和海草床,實現 “水上發電、水下養殖” 的立體開發模式,既提升海域資源利用效率,又促進海洋生態修復。
這種 “藍色能源 + 海上糧倉” 的創新實踐,為沿海地區綠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