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市場監管總局啟動了藥品、保健品領域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打擊“坑老”“騙老”的行為。
當 “打擊坑老騙老” 的標語鋪滿熱搜,當 “直播間虛假宣傳”“門店誘導消費” 等案例被反復曝光,行業內泛起了兩股暗流:一邊是合規經營者拍手稱快,終于盼來 “清場時刻”;另一邊卻是渾水摸魚者惶惶不安,擔憂 “鐮刀” 再無揮舞之地。
但更多從業者陷入迷茫:這場風暴,究竟是 “行業寒冬” 的前奏,還是 “正本清源” 的序章?
一、監管的劍鋒:劈開的是 “偽健康” 的迷霧,而非封堵 “真服務” 的大門
很多人誤讀了整治的本質:當政策強調 “重點打擊虛假宣傳、詐騙、冒充專家” 時,劍鋒所指從來不是合規經營的門店、真誠服務的團隊,而是那些把 “健康” 當幌子、把老人當 “錢包” 的犯罪團伙。君不見,某些 “養生講座” 里,所謂 “專家” 用偽造的證書站臺,把成本幾塊錢的 “神藥” 賣到上千元;某些直播間里,主播拍著胸脯承諾 “包治百病”,卻在老人轉賬后拉黑消失;更有甚者,用 “免費體檢” 做誘餌,把老人困在 “消費陷阱” 里層層收割 —— 這些行為,早已不是 “商業擦邊球”,而是對消費者生命權、財產權的公然踐踏。
對合規從業者而言,這場整治不是 “限制”,而是 “解放”。試想,當你在社區苦口婆心普及三高管理知識時,隔壁門店用 “免費雞蛋” 把老人騙去聽洗腦課;當你用專業檢測報告為客戶定制營養方案時,直播間里卻有人用 “祖傳秘方” 煽動焦慮 —— 這樣的 “劣幣驅逐良幣”,早已讓真正做事的人舉步維艱。監管的手術刀,正是要割除這些行業毒瘤,讓消費者不再談 “健康” 色變,讓 “信任” 重新成為交易的基礎。正如某連鎖健康管理機構創始人所言:“當騙子被清出場,我們終于能靠專業說話,而不是靠‘比誰更會套路’生存。”
二、三場深刻變革:從 “割韭菜” 到 “種福田” 的行業重構
此次整治的深層邏輯,是推動大健康行業完成三重蛻變:
第一重:信任體系的涅槃重生
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2024 年保健品投訴中,65% 涉及 “虛假宣傳”,而老年群體占投訴者的 78%。當老人因被騙而拒絕所有健康服務,當子女談 “保健品” 必皺眉頭,整個行業的信任基石已岌岌可危。整治行動恰似一場 “行業洗胃”:通過雷霆手段打擊詐騙,用法律威嚴重建規則,最終讓 “健康消費” 回歸理性。正如某三甲醫院退休主任醫師在參與科普活動時感慨:“現在終于能告訴患者,正規渠道的保健品是科學養生的補充,而不是‘智商稅’代名詞。”
第二重:產業格局的洗牌重構
任何行業的成熟,都必然經歷 “野蠻生長 — 監管出清 — 規范發展” 的階段。日本健康食品行業在 90 年代也曾因虛假宣傳亂象叢生,直到《健康增進法》出臺,強制要求功效標注必須有臨床試驗支撐,才催生出 Fancl、資生堂等以科學為核心的企業。今天的中國大健康行業,正站在同樣的歷史節點:當 “話術驅動” 的企業被淘汰,“產品驅動”“服務驅動” 的企業將迎來春天。某知名私域健康團隊的轉型案例頗具代表性:他們放棄 “夸大功效” 的老路,轉而聯合營養師推出 “慢性病管理 12 周計劃”,用檢測數據 + 飲食指導 + 運動跟蹤的閉環服務,使復購率提升了 300%。
第三重:價值邏輯的根本轉向
整治行動釋放的最強烈信號,是行業從 “流量至上” 轉向 “價值為王”。過去,很多從業者沉迷于 “短平快” 的營銷套路,卻忽視了健康服務的本質是 “解決需求”。當政策倒逼行業回歸本源,真正的機會藏在三個維度:
專業化:不是背幾句話術就能稱 “健康顧問”,而是需要掌握營養學、運動科學等專業知識,能為客戶提供可驗證的解決方案;
場景化:從 “賣產品” 轉向 “賣場景”—— 比如針對久坐白領的 “辦公室肩頸護理方案”,針對銀發族的 “防跌倒居家環境改造服務”;
長期化:健康管理是終身事業,一次成交不是終點,而是建立長期信任的起點。某社區健康門店的實踐證明,通過建立 “客戶健康檔案”,定期跟蹤指標變化并調整方案,客戶平均生命周期延長至 3.8 年,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三、合規者的生存指南:在 “刮骨療毒” 中鍛造核心競爭力
面對監管風暴,聰明的從業者早已開始 “自我革新”,他們的破局之道,藏在三個 “告別” 與三個 “擁抱” 中:
告別三大陷阱
告別 “偽科學狂歡”
曾幾何時,“量子養生”“納米排毒” 等偽概念橫行,本質是利用信息差收割智商稅。某保健品企業轉型時發現,當他們把產品成分檢測報告、臨床數據可視化地呈現給客戶,客戶購買決策時間從平均 7 天縮短至 2 天 —— 消費者不是拒絕 “高價”,而是拒絕 “不明不白地花錢”。
告別 “流量焦慮癥”
靠 “免費送雞蛋”“直播間秒殺” 吸引的客戶,本質是 “薅羊毛黨”,而非真正的健康需求者。某私域團隊果斷砍掉 “低價引流” 活動,轉而通過線上科普直播(如 “糖尿病飲食誤區”)吸引精準用戶,雖然流量減少 80%,但轉化率提升了 5 倍,客單價提高至原來的 3 倍。
告別 “服務空心化”
很多門店把 “服務” 等同于 “噓寒問暖”,卻忽視了專業價值。對比日本的藥妝店 —— 藥劑師能根據客戶的體檢報告推薦藥品,并定期回訪用藥效果 —— 中國從業者的服務深度還有巨大提升空間。某健康管理機構引入 “健康管家” 模式,每個管家配備營養師、運動教練、心理咨詢師組成的團隊,為客戶提供全維度健康管理,會員續費率高達 85%。
擁抱三大趨勢
擁抱 “透明化革命”
從產品溯源(區塊鏈技術記錄生產流程)到服務可視化(每次咨詢全程錄音可查),透明化正在成為新的競爭壁壘。歐盟早在 2017 年就強制要求保健品標注 “有效成分含量”“不適宜人群”,中國的合規企業也應主動對標:當你的產品敢曬出原料產地、檢測報告,當你的服務敢承諾 “無效退款”,信任自然水到渠成。
擁抱 “老齡化紅利”
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 60 歲以上人口已達 2.64 億,且正以每年千萬級增長。但 “老齡化” 不是 “收割老年人錢包” 的借口,而是 “創造適老價值” 的機遇。日本銀發經濟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三井物產推出的 “防跌倒智能鞋墊”,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步態,提前預警摔倒風險;松下開發的 “遠程健康監護系統”,讓子女可通過 APP 查看父母的心率、睡眠數據 —— 這些真正解決老年人痛點的創新,才是未來的增長引擎。
擁抱 “監管協同化”
聰明的企業早已明白:監管不是 “對手”,而是 “合規經營的背書”。某連鎖健康品牌主動邀請市場監管部門駐店指導,將門店打造成 “老年人消費教育示范點”,不僅零投訴,還成為政府推薦的 “放心消費單位”,品牌信任度飆升。正如某行業協會會長所言:“當你把監管要求變成企業標準,把合規成本變成競爭優勢,風暴過后,留下的一定是你。”
四、致行業同仁: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是監管太嚴,而是你從未真正 “入場”
有人說,大健康行業是 “永遠的朝陽產業”,因為人類對健康的追求從未停止。但所有朝陽產業都有一個殘酷真相:只有真正創造價值的人,才能在浪潮中站穩腳跟。那些靠套路生存的人,終將被時代拋棄;而那些把 “健康” 當事業而非 “生意” 的人,終將迎來屬于他們的黃金時代。
當整治風暴呼嘯而過,你會發現:
消費者敢走進你的門店了,因為他們知道這里沒有陷阱;
媒體愿意報道你的故事了,因為行業不再是 “騙子” 的代名詞;
資本開始關注你的模式了,因為規范化的賽道才有長期價值。
這不是 “行業的冬天”,而是 “合規者的春天”。記住:真正的危機,不是監管太嚴,而是你在 “偽健康” 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卻從未真正踏入 “真服務” 的賽場。現在,是時候扔掉鐮刀,拿起鋤頭,在合規的土地上,耕種屬于大健康行業的未來了。
因為我們終將明白:當潮水退去,裸泳者消失,留下的人,正在建造諾亞方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