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送規則改版了,未被星標的公眾號文章無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錯過。為防走丟,小伙伴們都加個星標吧,步驟如下~
孩子多大能用耳機?音量如何控制?哪種耳機比較合適?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講講。
太長不看縮略版
1.長時間佩戴耳機、音量過大,會對聽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2.耳機使用不宜過早。個人建議,入耳式耳機12歲前不建議用,頭戴式耳機6歲前不建議用。
3.戴耳機時遵循60/60原則(即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每次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
4.骨傳導耳機并不是一點都不傷耳,但相比入耳式耳機刺激更小,選擇優先順序為骨傳導-耳罩式-入耳式。
5.噪音環境下戴耳機聽音樂很容易音量過大,要額外注意,最好選擇降噪耳機。
音量過大、長時間佩戴
這兩點最傷聽力
爆竹在耳邊炸開,轟的一聲,我們可能會感到耳鳴,聲音聽起來很悶,這就是噪音造成的暫時性聽力受損。耳機的聲音刺激雖比不上放炮,但很多人一戴就是幾個小時,長時間內較低的噪聲水平與短時間內響亮的噪聲水平對聽力造成的損害效果可能是相當的。
通常來說,人耳蝸里大約有16000個聽覺毛細胞,這些毛細胞像是搖曳的水草,被響亮的聲音刺激到后,毛細胞會變得卷曲、緊縮、疲勞。
如果長時間反復暴露于較高分貝的噪音中,被刺激的毛細胞無法恢復活力和敏感性,最終就會凋零死亡。被破壞的毛細胞無法再生,就會導致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正常的毛細胞(左)、受損后的毛細胞(右)
聽力受損后,一個人聽到高音調聲音的能力首先受到影響,這種變化很微妙可能不會被察覺到。但如果還是持續性用大音量反復刺激耳朵,就有可能導致聽力持續受損,等我們終于反應過來聽力變得不太好時,毛細胞也死了小半了。
根據世衛組織的信息顯示,全球有將近11億年輕人(12-35歲人群中的一半),由于長時間過度暴露在噪音中而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其中就包括長時間用過大音量戴耳機聽音樂。
圖源:WHO
如果不采取行動改變這種不安全的聆聽方式,受傷的耳朵將會越來越多。
孩子多大能戴耳機聽音樂?
耳機限制使用具體應該怎么做?
說回到標題中的問題,關于孩子多大能戴耳機聽音樂,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不過還是可以給家長們幾個建議:
1.耳機的使用不宜過早
小朋友還在發育,聲音的承受閾值不如大人。家長不要因為好奇好玩主動給小孩子戴耳機,尤其是那種不能準確表達耳機聲音是否太大引起不適的低齡兒童。
個人建議,入耳式耳機最好等孩子12歲以后再用,頭戴式耳機(包括耳傳導和耳罩式),孩子6歲前都不建議用。
2.監督限制耳機使用(如音量、時長)
等到孩子學齡后,有使用需要或有興趣主動要求時,可以戴耳機,但是要注意限制孩子耳機的使用,使用時間不要過長、音量不要過大,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長期健康的耳機使用習慣。
具體如何限制耳機使用,我們可以遵循60/60原則,即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每次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假使我們的手機音量有10格,戴耳機聽音樂時音量不要超過6格。
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手機軟件來監督耳機的使用是否屬于安全范圍。世衛組織和國際電聯曾發布過一項關于個人音頻設備使用的國際標準,不少手機都根據這一標準設置了音頻暴露量監測這一功能,我們可以通過手機自帶的程序來設置耳機的使用限制,還能自查耳機聲音是不是太大。
【自己iphone截圖】
另外還要注意,在環境噪音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習慣戴上耳機并把聲音調大以掩蓋住外界噪音。
這種下意識的舉動很容易導致耳機音量過大,耳機加外界噪音雙重刺激,增加聽力損傷的風險。在嘈雜的環境中家長要額外注意孩子耳機的音量,有條件的可以選擇降噪耳機。
入耳式、耳罩式、骨傳導、
哪種耳機對耳朵更好?
入耳式:
入耳式是最不推薦選擇的。首先,入耳式耳機直接被塞進外耳道,聲音傳遞更集中,同等音量的情況下,入耳式耳機帶來的聲壓和聲強刺激更大。
其次,佩戴時間太長、沒有定期清潔耳機、跟別人換著戴之類不健康的使用習慣,都有可能導致耳內微生物繁殖加快,出現感染、發炎。
戴入耳式耳機是外耳道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耳罩式:
相比于入耳式,耳罩式不直接入耳,出音孔和內耳直接的距離更大,刺激也就更小。而且,佩戴耳罩式耳機通常還會有物理降噪的效果,相對于沒有降噪效果的耳機音量普遍調得更小。
不過耳罩式戴久了耳朵可能會不舒服,當然,從減少使用時長來看,這也不失為一個優點。
骨傳導:
骨傳導一點都不傷聽力,這其實是一種夸張的說法。骨傳導耳機和其他耳機的主要不同在于,聲能不通過耳道而是經過顱骨傳遞給耳蝸聽覺神經。
但它僅僅是繞過了耳道,最終聲音的信號還是需要耳蝸毛細胞來接收,因此和其他耳機一樣,骨傳導耳機對毛細胞仍有刺激,只不過刺激相對較小,如果長時間大音量佩戴,仍然是有損聽力的。
骨傳導(黃線),空氣傳導(紅線)
相比于對于聽覺的影響,骨傳導耳機更大的優點在于,它能讓我們聽到耳機聲音的同時,不錯過外界的聲音。走路時、戶外運動時安全性更高。(ps:不建議戴耳機邊走路邊聽歌,很危險?。?/p>
總的來說,單從聽力損失這一點對比,骨傳導耳機對耳朵相對友好,其次是耳罩式耳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優先選擇骨傳導。當然,不管用哪種耳機,怎么用更加重要,多注意限制安全音量和佩戴時長。
以上的建議不只是給小孩子,離不開耳機的大人們也要保護好自己的耳朵哦~
參考文獻:
[1]https://www.cdc.gov/nceh/hearing_loss/how_does_loud_noise_cause_hearing_loss.html
[2]https://www.who.int/news/item/12-02-2019-new-who-itu-standard-aims-to-prevent-hearing-loss-among-1.1-billion-young-people
[3]https://newsnetwork.mayoclinic.org/discussion/mayo-clinic-minute-the-60-60-rule-for-safer-listening/
[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389700/
[5]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7937866_A_Usability_and_Safety_Study_of_Bone-Conduction_Headphones_During_Driving_while_Listening_to_Audiobooks
免責聲明:本文數據更新于2023年5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醫療、健康、用藥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
注:封面圖片來源包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