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液堪比硫酸”“拍死=毀容”,這兩年有關“硫酸蟲”的新聞頻頻見于各種媒體,報道稱多人在拍打這種蟲子后導致皮膚瘙癢、刺痛、發炎、潰爛。那么,這種僅有螞蟻般大小的蟲子為何毒性如此強?它到底是什么神秘物種呢?
如何識別毒隱翅蟲
毒隱翅蟲屬昆蟲的典型特征是前翅短小,僅覆蓋腹部前兩節。由于腹部缺少堅硬鞘翅的束縛,靜息時的毒隱翅蟲會利用靈活的腹部和足將后翅折疊并隱藏起來,看上去好像沒有翅膀,故而得名。在毒隱翅蟲“大家族”中,與人類關系密切的一般都具有明顯的警戒色,其典型外形特征是頭部、中胸部以及腹部最后兩節(共三段)呈黑色,前胸、后胸連同腹部的前四節(共兩段)呈黃色,看上去整個蟲體分為五段,故該蟲又俗稱“五節花蟲”。如果你在小區綠地、池塘或野外發現此類特征的小蟲,很有可能就是毒隱翅蟲。
毒隱翅蟲“毒”在哪兒
毒隱翅蟲曾被稱為青腰蟲、蟻形隱翅蟲,后因其醫學危害性而被冠以“毒”的頭銜。毒隱翅蟲體內的毒素是它抵御天敵的利器,毒素源于體內的血淋巴液,是一種可溶于有機溶劑的非蛋白質物質,化學成分十分復雜,人們對它的研究并不全面,目前已確認其含有醛類、酯類、酮類、酰胺類和脂肪烴類等。
研究表明,毒隱翅蟲的卵、幼蟲、蛹和成蟲均有毒;腹部毒素含量最高,胸部、足次之。毒隱翅蟲的毒素主要有三種:毒隱翅蟲素、擬毒隱翅蟲素和毒隱翅蟲酮。不同種類的毒隱翅蟲,其體內毒素的種類和含量差異顯著:梭毒隱翅蟲體內的毒素以毒隱翅蟲素為主,擬毒隱翅蟲素和毒隱翅蟲酮的含量很少;而哥倫比亞毒隱翅蟲體內則主要以毒隱翅蟲素和毒隱翅蟲酮為主,擬毒隱翅蟲素的含量很少。當然,蟲態、食物種類、季節和生活環境等都會影響毒隱翅蟲體內毒素的含量。
毒隱翅蟲真是“飛行硫酸”嗎
雖然很多媒體將毒隱翅蟲比喻為“飛行硫酸”,稱其毒液有強酸性,但這一說法一直存在爭議。相關研究顯示,毒隱翅蟲體內毒液的 pH 值為弱酸性或近中性,并非強酸。媒體報道的毒隱翅蟲傷害案大多發生在蟲體被壓碎后,臨床表現為紅斑、水皰、糜爛,形似化學灼傷。雖然毒隱翅蟲體內毒液的酸性強弱存在爭議,但鑒于其可能引發皮炎,所以遇到毒隱翅蟲后,千萬不要用力拍打、揉搓,只需將其吹掉或抖落即可。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6A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