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看見對手,導彈已從天而降!”俄烏戰爭中,俄羅斯用R-37M導彈在300公里外,擊落烏克蘭蘇-27的一幕,徹底撕碎了傳統空戰的劇本。而這一幕背后,美國猛然發現——中國空軍早已不是“追趕者”,而是手握“超視距作戰”利劍的規則改寫者。
中國空軍的逆襲,始于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殲-20隱身戰機從首飛到量產僅用6年,列裝數量超300架,遠超美國F-22的現役規模。其隱身涂層反射面積僅0.1平方米,搭配氮化鎵雷達,能在200公里外鎖定F-35,甚至能穿透美軍現有電子干擾系統。
更讓美軍焦慮的是“導彈代差”。霹靂-15空空導彈射程200公里,而霹靂-17采用人工智能彈道規劃,射程飆至400公里,抗干擾能力碾壓美軍AIM-120D。俄軍R-37M導彈的戰場表現,恰為中國超視距作戰理念提供了現實注腳。
中國空軍的底氣,源自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鏈。美國F-35因供應鏈問題年交付量短缺53架時,中國殲-20生產線正以每年80架的速度“下餃子”,成本僅F-35的三分之一。
更關鍵的是,中國已實現航空工業100%自主可控——稀土提煉、芯片設計、發動機研發全鏈條打通,連美軍F-35的渦輪葉片都依賴中國稀土。
俄烏戰爭暴露出俄羅斯軍工的疲態:蘇-57量產緩慢,炮彈產能甚至不及朝鮮。而中國憑借“世界工廠”的底蘊,無人機年產量超300架,翼龍-10、彩虹-7等型號占據全球市場,生產成本僅為美制產品的零頭。
現代空戰不再是戰機的獨角戲,而是“衛星-預警機-無人機”的體系博弈。中國空警-500預警機搭載數字陣列雷達,探測距離470公里,遠超美軍E-3預警機,甚至能穿透F-35的隱身涂層。
在“紅旗”演習中,殲-20與高分衛星、量子通信網深度融合,可對2000公里外目標實時打擊。這種“發現即摧毀”的能力,讓美軍感嘆:“我們的預警機像拿著望遠鏡,中國卻裝上了顯微鏡。”
俄烏戰場上,俄軍雖展示遠程打擊能力,卻也暴露指揮混亂、電子戰落后的短板。反觀中國空軍,飛行員年均訓練時長160小時,是美軍的兩倍;殲-16機群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完成導彈齊射,展現出堪比實戰的素養。
美國《1945》軍事網站坦言:中國空軍的體系化作戰能力,已讓美軍“全球打擊”的冷戰思維過時。在西太平洋,中國憑借“區域拒止”戰略,用東風導彈與隱身戰機織就一張“反介入網”,逼得美軍航母退至第二島鏈。
中國空軍的強大,從來不是為了稱霸,而是打破“霸權枷鎖”的必然選擇。技術可以贏得戰斗,但唯有和平才能贏得未來。中國空軍用實力證明——守護960萬平方公里的藍天,不需要航母全球布武,只需一把懸于霸權頭頂的利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