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河北銀行1017.53萬股股份掛牌拍賣,1.59元/股的起拍價雖較前次折價,但仍因無人出價而再次流拍。
作為河北省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河北銀行備受業界和投資者的關注。然而,近年來,河北銀行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問題,另從其財報數據來看,更是“冰火兩重天”。
財務表現:收入結構失衡與盈利壓力
從財務數據來看,河北銀行的表現呈現出顯著的矛盾特征,即營業收入增長與凈利潤下滑并存。
根據2024年4月30日披露的財務數據,該行營業收入從2023年的112.18億元增至137.25億元,同比增長22.34%,顯示出表面上的經營活力。但是,其同期凈利潤卻從27.39億元下降至21.95億元,降幅達19.86%。這一背離現象揭示了該行盈利能力的脆弱性及其收入結構的深層問題。
河北銀行核心營業收入來源:河北銀行財報
深入分析營收構成,投資收益的激增是推動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2024年,河北銀行投資收益從2023年的13.6億元飆升至39.33億元,同比增長289.19%,占營業收入比重高達28.65%。相較之下,傳統存貸業務對收入的貢獻相對有限。這種高度依賴投資收益的模式在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顯得尤為脆弱。投資收益受宏觀經濟形勢、利率變動及市場行情的影響較大,其高增長的可持續性存疑。一旦經濟復蘇,利率上行,投資收益可能迅速縮水,直接沖擊銀行整體盈利能力。此外,存貸業務作為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其收入占比偏低反映出河北銀行在主業培育上的不足。長期來看,收入結構失衡可能削弱其抗風險能力,限制可持續發展空間。
河北銀行投資收益來源:河北銀行財報
從成本端看,河北銀行的信用減值損失顯著侵蝕了利潤。2024年,河北銀行全年信用減值損失達77.28億元,與2023年的47.82億元相比,同比激增61.61%。這種高額減值損失成為吞噬利潤的“黑洞”,直接導致凈利潤下滑。信用減值損失的激增既有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如經濟下行壓力導致企業還款能力下降,也有內部管理因素的制約,例如貸款審批流程的嚴謹性不足或貸后管理未能及時識別風險信號。河北銀行在成本控制方面雖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整體負債成本率下降至2.01%,存款付息率降至1.99%,成本收入比下降至26.72%,但這些改進難以抵消信用減值帶來的巨大財務壓力。總體來看,河北銀行的財務表現反映出其在追求短期收入增長與長期盈利穩定性之間尚未找到平衡點。
河北銀行信用減值損失數據來源:河北銀行財報
風險管理:信用風險與零售貸款困境
同時,河北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面臨嚴峻挑戰,信用風險的快速攀升成為其經營中的一大痛點。
2024年,該行信用減值損失的激增已如前所述,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進一步凸顯了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截至2024年末,河北銀行不良貸款率從2023年的1.31%上升至1.5%,其中零售貸款領域的風險尤為突出。零售貸款逾期余額同比增長50%,消費貸不良率高達2.8%。更為嚴峻的是,個人消費貸余額從2023年的583.39億元降至425.91億元,規模縮水27%,反映出該行在零售業務上的戰略收縮與風險暴露。
零售貸款問題的根源可追溯至近年來的業務擴張策略。2021至2023年,河北銀行消費貸業務快速增長。2024年,該行大幅壓降消費貸規模,試圖通過收縮業務降低風險,但此舉也易引發新的問題。
部分正常還款客戶因銀行“斷貸”被迫逾期,形成“技術性逾期”。如何準確區分“技術性逾期”與“實質性風險”,并實施差異化的展期政策,成為銀行亟需解決的難題。處理不當不僅會損害客戶關系,還可能進一步推高不良貸款率,增加風險管理成本。
河北銀行貸款數據來源:河北銀行財報
在并購村鎮銀行的過程中,河北銀行的風險管理短板同樣顯現。2024年,該行通過收購村鎮銀行將資產規模擴大至5696億元,位居省內第一,但被收購村鎮銀行的平均不良率高達2.8%,導致合并后整體不良率上升0.1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河北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僅為184.51%,遠低于同期唐山銀行639.69%的水平。低撥備覆蓋率反映出該行在風險抵御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在面對約200億元關注類貸款時,若遷徙率上升至15%,現有撥備可能難以覆蓋潛在損失。
此外,收購村鎮銀行后,風控標準的整合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例如,村鎮銀行貸款審批系統是否在并購后6個月內完成改造,以及其貸款中符合河北銀行內部評級AA級以上的占比情況,直接影響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河北銀行在風險防控上的多重挑戰,凸顯了其在快速擴張與穩健經營之間尚未找到平衡。
河北銀行撥備率來源:河北銀行財報
公司治理與股權結構:內外部挑戰交織
此外,河北銀行的公司治理與股權結構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其經營困境。在公司治理方面,管理層長期任職與職能交叉的現象引發市場質疑。例如,原董秘趙清輝任職超過10年,超出監管要求的7年期限,其兼任董事會辦公室與合規管理部門負責人可能導致“自查自糾”機制失靈,影響信息披露質量與合規管理效果。副行長王振宇同時兼任總會計師長達15年,且負責財務核算與信貸審批,違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業務與財務相分離”的原則。這種治理結構的缺陷可能削弱內部監督的有效性,增加操作風險與合規風險。
另外,據2024年年報披露,該行 6 名高級管理人員(董事長梅愛斌、行長王縣力、工會主席趙景南、副行長王振宇、副行長陽中良、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李紅麗)預發薪酬總額達 309 萬元,人均 51.5 萬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行 6324 名在崗員工(較上年新增 225 人)年度薪酬總額為 8.8 億元,人均年薪僅 13.93 萬元,較 2023 年的 14.39 萬元進一步下滑。使得其高管與員工的薪酬倍數遠超上市銀行平均 6 倍的合理區間。
而從薪酬構成來看,河北銀行高管基本年薪占比高達 70%,顯著高于銀行業 50% 的平均水平,而風險年薪僅占 30%,且未與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等核心風險指標建立聯動機制。這種 "“重固定、輕績效" ”的設計,使得管理層薪酬與銀行實際經營風險嚴重脫節。更值得警惕的是,該行薪酬追溯機制存在實質性缺失 ——2022 年發放的薪酬,并未因 2023 年暴露的 10 億元不良貸款啟動扣回程序,風險約束機制形同虛設。
河北銀行高管來源:河北銀行財報
在信息披露層面,年報僅公布高管預發薪酬,最終薪酬仍處于 “待確認” 狀態,且未對薪酬體系的設計邏輯、考核標準等關鍵信息進行說明。這種不透明的薪酬管理模式,不僅難以滿足監管機構關于 "“薪酬與風險責任相匹配" ”的要求,更可能引發內部公平性質疑。從公司治理角度分析,失衡的薪酬結構容易誘導管理層產生短期逐利傾向,弱化對長期風險管理的關注,同時可能挫傷基層員工積極性,對組織穩定性構成潛在威脅。與同業普遍建立的 "“風險金遞延支付"”" “動態薪酬調整 " ”等機制相比,河北銀行的薪酬體系已明顯滯后于行業發展趨勢。
股權結構方面,河北銀行面臨高股權集中度與股東質押風險的雙重壓力。截至2024年末,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66.18%,股權集中度過高可能導致中小股東在重大決策中的話語權受限,影響決策的公平性與透明度。同時,股權質押比例偏高,百悅投資集團質押15.5%股權,北京理想產業質押28.22%股權,高質押比例可能反映股東對銀行未來估值的信心不足。
此外,2024年股權拍賣頻繁流拍,例如5月1017.53萬股二次拍賣成交價僅1.59元/股,較西安銀行股價3.68元/股折價57%,顯示市場對河北銀行的估值信心不足。連續兩年未披露分紅計劃,與唐山銀行25%的分紅率形成對比,可能進一步削弱股東信任。股權質押資金用途不明,以及是否與質押股東簽署“追加保證金協議”以應對股價波動風險,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若質押股權被強制平倉,河北銀行是否具備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預案,直接關系到股權結構的穩定性。
河北銀行在財務表現、風險管理及公司治理與股權結構方面面臨多重挑戰。收入結構失衡、高額信用減值損失、不良貸款率攀升、治理缺陷以及股權不穩定等問題相互交織,構成了復雜的經營困境。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河北銀行的短期盈利能力,也對其長期競爭力和市場信心造成深遠影響。(《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