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tuzhuxi 20250603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也歡迎所有讀者一起參與。
假如“我”是一個當代社會里的精英,一個擁有優勢社會資源的人(本文的“我”均為假設,是帶雙引號的);“我”要參與設計一套教育選拔體系,這個教育選拔體系最終要滿足一個目標,確保“我”的孩子能夠上最好的學校。或者,說得更加嚴謹一點:“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最大化自家孩子上最好學校的概率”。
這個體系應當同時滿足其他幾個條件,實現一些輔助性目標:
目標要求1,它要符合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和運行規則。所以,這個教育體制肯定得是選拔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公平性、開放性、競爭性、挑戰性。這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其一是現代價值觀驅動的,所謂的“英才制”(meritocracy),而非簡單粗暴的世襲制。
其二是從培養孩子的角度說的,“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躺平”就能上最好的學校,他也要經受一些鍛煉,一些挫折,因為這會讓他的人格和人生更加豐富、完整。
其三是從這套體系的穩定性、可持續性角度來說的——如果制度設計得過于不公平,那也會被人挑戰和推翻,對吧。所以,“我”希望它的規則足夠公開,但又要足夠隱秘,在“公開”和“隱秘”之間找到某種“平衡”。所謂“公開”,就是全社會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大致要求,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出身的子女,理論上都有可能利用這個規則,幫助自己進入好的學校;另一方面,這個體系又要足夠“隱秘”,在有些關鍵環節,只有“我”這樣的精英才深諳里面的密碼,可以更好地幫助自己的孩子。
目標要求2,“我”希望這套體系充分的“包容”,有足夠的適應性和延展性,不是一套標準,能夠為不同天生稟賦的孩子提供可能性。具體而言,
其一 ,這個體系可以適應心理、人格和神經“多樣性”——舉個例子,“我”的孩子有可能有注意力缺失問題——他更加適合從事戶外活動,但不適合課堂學習;因此,“我”希望這套教育選拔體系能夠把不同性格、類型的孩子都包容進來,關鍵是不要讓“我”的孩子掉隊。
其二,“我”希望這個教育選拔體系能夠充分認可,并獎勵“我”給孩子提供的一切經歷、體驗、技能、資源,把這些要素都系統性納入到評估體系里,成為選拔制度的一部分。當然了,這其中的許多(甚至絕大多)都是建立在“我”(作為家長)為孩子提供的優越資源的基礎上的。
目標要求3,“我”希望這個教育選拔體系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我”作為孩子家長的資源優勢和影響力,讓“我”能夠幫助孩子顯著增加他進入最好學校的概率。說白了,“我”希望這套教育選拔體系可以幫助避免“我”的孩子出現階層下滑,相反,成為“我”的家族維持階層代際轉化(即固化)的有效工具。
基于以上考量,讓“我”來設計一下我們的教育選拔體系。
1.選拔不能基于一次考試。首先,“我”認為選拔不能基于單一一次考試,因為這等于“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太大——如果孩子一次考試沒發揮好,就喪失了進入最好大學的機會。所以,我希望能從整體上評估孩子的學習水平,例如檢查過去三年的綜合學習成績(“成績單”)。這會降低單次考試風險,把選拔變成“馬拉松”,而非一次性沖刺。而且,由于考慮多年成績,馬拉松是個多次進行的——這也給“我”影響孩子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我”可以成為孩子的“馬拉松陪跑”。
2.不能只看標準化測試,而要從多元角度評估學習成績。“我”認為標準化測試只適合特定人群,也只能選拔特定人群,即能夠專注的高智商人群。“我”的孩子可能對知識有好奇,有悟性,有很強的創新性,有適應能力,也有各種成就,但并不擅長標準化測試,一到考試就吃虧。或者說,“我”的孩子的標準化測試能力也不錯,但和其他孩子也就一兩分的差距,并不足以顯示他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所以,“我”希望降低一切標準化測試在選拔體系里的權重,只將其作為參考,同時引入能夠綜合評估孩子學習能力的因素。當然了,如此一來,也能讓“我”更好地幫助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3.要引入更豐富的學術成就評估方法。基于以上,“我”希望將孩子的各種課外學習成就,正式地變成選拔體系的一部分。這里包括推薦信和個人陳述及文書(后面詳細介紹)、孩子與學術、學科有關的作品集或項目成果展示、參與各種學術類競賽,取得的各種榮譽和獎項等(包括校內或校外,教育體系或非教育體系)。只要能夠側面證明“我”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成就可以。甚至連我的孩子所就讀學校的本身(例如高中),也是他的能力代表,應該為他自動加分。
4.要引入非學科的才藝和能力。“我”從小就給孩子精心挑選了許多“賽道”,也花了許多的錢給他上各種班,請老師,讓他能夠在賽道里深耕,取得成就。例如各種音樂項目;各種體育項目,還有其他知識競技項目(從辯論到棋類)。他參加了各種競賽,也取得了成績。關鍵是,有些“賽道”是“我”精心挑選的小眾燒錢賽道,要買裝備,請名教練、花時間、打比賽,普通家庭是望塵莫及的(馬術、帆船、高爾夫、冰球、冰雪、擊劍……)“我”希望把孩子在這些賽道里取得的成就轉化成進入名校的入場券,因此要求將相關成績被正式納入到教育選拔體系里。
5.要引入孩子的課外經歷,把孩子的課外經歷、非學術經歷也納入教育選拔體系。“我”從小就把自己的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導入給孩子,讓他參加各種活動。“我”當然希望這些活動和經歷能夠全部轉化為教育選拔體系的一部分,因為這都是“我”可以最直接幫著孩子發揮作用的地方。具體而言,“我”希望教育選拔體系里能夠包括:1)孩子的各種社會實踐經歷,包括各種公益項目、實習項目、“創業”經歷(“我”可以幫助孩子安排各種經歷);2)孩子參加的各種夏令營、夏校和學習活動(“我”可以每年給孩子安排各種活動);3)孩子的全球化和多樣性視野(“我”帶孩子周游列國,到處觀光長見識。我希望把這些經歷也納入教育選拔體系)。簡單而言,作為一個有優勢資源和地位的家長,“我”可以幫孩子編織、打造一個光鮮的簡歷。但需要教育選拔體系把這些因素全部納入對學生能力的評估和考核。
6.教育選拔體制里,要引入推薦信機制,而且推薦信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以三個為宜。它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1)為孩子引入更加豐富的評估視角——在標準化測試和學習成績以外,對孩子的能力、性格、人格、潛力進行綜合評估(而且是帶有主觀色彩的評估);2)不同推薦人提供的側重角度不同。有的人是老師,針對孩子的認知能力、校園表現等發表意見;有的人是社會實踐項目上的負責人,針對孩子的實踐能力和性格等發表意見;有的是孩子的教練或專業領域導師,針對孩子的特殊稟賦和能力發表意見。通過尋找和安排不同類型的推薦人,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完整的“畫像”,呈現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好奇心、求知欲、韌性、時間管理、自主學習能力、領導力、社會情商和軟技能等;3)“我”可以利用自己廣泛的社會資源,幫助孩子尋找和物色最有話語權、最有影響力的細分領域名人,為“我”的孩子寫推薦信;4)推薦信是一個主觀評價機制;只要有了推薦信,“我”甚至可以直接影響推薦人撰寫推薦信的內容,努力讓推薦人把我的孩子包裝為具有卓越品質的優秀申請人。
7.教育選拔體系里,要有個人陳述:僅從標準化測試結果,或者成績單、課內課外成就等,還不足以了解孩子的背景和能力。個人陳述就不同了,“孩子”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介紹自己的成長環境、學習歷程、背景經歷、個人特點、特長、性格、價值觀、人生愿景。關鍵在于,個人陳述不是在考場完成的,而是孩子在家完成的。作為有資源優勢的家長,“我”可以親自下場,輔導孩子完成個人陳述,把孩子的各種特殊資源稟賦、潛力、成熟度、驅動力、價值愿景(特別是成人評估者希望看到的內容)都融入到個人陳述里,幫助他提供一個更加完美的呈現。
8.教育選拔體系里,要有“小作文”(申請文書/essay),即在關鍵的選拔環節里(如大學申請)給孩子一個通過寫作呈現自己的機會,這時,孩子可以盡情顯示自己超出標準化測試的分析能力、思維廣度、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并抓住機會展示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視野、社會成熟度及價值愿景。最關鍵的是,小作文不是在考場完成的,而是孩子在家完成的,“我”可以親自下場,輔導孩子完成最完美的申請文書。
9.要引入面試環節。面試環節是幫助孩子走出考卷、走出成績單、走出簡歷、走出小作文、面對面向考官展現社交技能及社會情商的絕佳場景。作為在社會上有優勢資源地位的“我”,可以親自下場,輔導孩子進行面試,告訴他考官會問什么樣的問題,告訴他如何臨場不驚,為考官提供最佳的答案;告訴他如何博得考官的好感;告訴他如何有技巧的展示自己的能力、稟賦、資源、背景。總之,“我”會把所有社交技能都傳授給孩子,教他如何在三分鐘內獲得考官的認可。
10.“我”樂見這樣一個選拔體系,即學校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把“我”(作為家長)的背景、身份和資源、地位、能力,也作為評估我的孩子能力的一部分。直接的方式,“我”愿意為學校提供資源,為校園貢獻力量;間接的方式,學校肯定希望畢業生成為“有頭有臉”的成功人士,未來給學校增光,并帶來更多資源。最有可能成為“成功人士”的人,就是“成功人士的子女”。所以,只要能夠提供機會,把“我”的背景也體現在孩子的考學申請材料里,作為教育選拔體系的一部分即可。
11.“我”不介意學費很貴。因為資源優勢地位人群,“我”可以擔負學費,而高昂的學費可以提高學校的入學門檻,把廣大人群拒之門外,以此增加“我”的孩子獲得成功的幾率
12.“我”可以接受學校招收一些來自中低收入群體的學生。這就是所謂的學校“多樣性”考慮。這里有幾方面的考慮,其一,這些群體中,當然有資源稟賦優異的孩子,“我”承認這一點;“我”相信“機會均等”、“人人平等”等理念;其二,“我”其實只關心“我”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這樣的學校;其三,“我”希望校園豐富、多元,孩子可以接觸到不同背景的同學,也算是他的社會經歷;其四,“我”充分理解,要維持這樣一個學校,使其在政治上具備長期可持續性,就需要讓多元化家庭的子女進入學校,這是幫助“我”和學校實現“道義平衡”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以上十二小點,就是作為精英,作為擁有優勢資源地位的“我”,為“我”的孩子設計的教育選拔體系。“我”相信這套體系可以最大化“我”的孩子進入名校的機會,并且這套體系可以確保我的子孫后代都能永久維持在精英體系里。
讀者應該很清楚了,上面說的這套體系,就是美國的教育選拔體系,即所謂的英才制(meritocracy)。它最適用的是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和碩士階段),向前適用于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教育,向后也適用于職業招聘系(尤其是金融機構的校園招聘)。其他英語國家(例如英國)也有類似的機制,但只有美國的機制是最極致、最極端的。
其核心特點,就是最大程度拓展評估體系,使其具備無比的拓展性、適應性、多元性,允許家庭影響發生最大化作用。對于精英家庭來說,各種各樣的路徑,“總有一款適合你”——你總能設法辦法把孩子搞到名校去。生于精英階層,你已經贏了一大半。
普通家庭的孩子當然也能“打通關”,但相比精英來說,會難很多,因為普通家庭不了解里面的門道。譬如,應該如何在面試里面展示自己?如果你的父母沒有上過名校,他們恐怕無法教你;如果你不在一個向名校大量輸送學生的精英高中,老師也幫不了你。精英早就吃透了這套體系,因為這套體系由他們設計、為他們服務的體系。
通過把控教育選拔體系,精英能夠確保自己的子孫后代總能成為精英,為階層固化實現閉環。
在這樣一套體系里,美國名校自然就成了實現階層固化、遏制社會流動的工具。精英子弟“一騎絕塵”,頭部名校基本是美國最富裕20%人群(家庭年收入大于20萬美元)的內循環。而前5%的家庭基本可以確保把自己的子女留在這個體系里。
英才制,就是現代的貴族制。
讀完這篇文章,也不難了解:
為什么美國這套教育選拔體系會成為精英內循環的工具;
為什么美國平民百姓對哈佛這樣的精英院校并不買賬,甚至“痛恨”;
為什么美國貧富差距拉大,社會撕裂,精英高校會變成民粹政治的主戰場之一;
為什么注重教育公平的中國幾乎不可能引入這樣的選拔體系,而要專注于標準化測試;
為什么標準化測試難以兼得公平與效率——因為其評價體系單一,選拔的人才較為同質,使得一些學生很難在這套體系里跑出來,而被提前淘汰
為什么海外留學體系實際上給中國提供了一個“雙軌制”,即在高考之外,精英可以借助外國的高等教育體系,擺脫高考“獨木橋”,擴大自己孩子就讀名校的概率(客觀上,也幫助中國培養了多樣化的人才,當然一部分的人才也因此流失海外)
為什么海外留學體系解決了一部分問題(給更多的學生提供成才機會),又會帶來另外一些問題(幫助加強階層固化);
為什么中國老百姓對海外精英不再買賬(例如鐘小姐事件),以及為什么當兩套體系“銜接”的時候,因操作不當,可能觸發廣泛的社會爭議(例如董小姐事件);
為什么中美地緣政治沖突會影響這套體系——因為美國高校限制中國留學生,實際上減少了中國精英家庭子女的選擇和通路。
希望以上這篇文章對家長和學生們有幫助。
【如您覺得本文不錯,歡迎點贊打賞以資鼓勵(1元即可)!】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2024年11月上線至今,900篇+文章、300+萬字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國際臻選、快評
標簽:美國研究、國際研究、中美關系、科技競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心理、教育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