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5517篇文章
主編按語
近年來,兒童精神科門診爆滿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學習困難、不想上學門診”一號難求,兒科醫生們也在急診室見到了更多因心理障礙而自殺、自殘傷害軀體的孩子,時常為那些體格發育良好卻因心理疾苦摧毀生命的孩子們扼腕嘆息!為了“保障兒童健康,提高生命質量” 的初心使命,兒科要順應時代需求,更加重視守護兒童心靈健康。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心理科徐改玲主任醫師,擁有多年的兒童精神疾病的診療經驗,發表多篇相關研究論文,《醫患心橋雜志》特邀請她作為副主編加入,撰寫“精神科醫生隨筆”,分享診療經驗和醫患心靈溝通過程,科普如何在守護兒童心理健康上“讓兒科分級診療從家庭開始”,幫助兒童家長正確認識、科學面對,努力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讓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不少精神出軌、需要到精神科診療的兒童青少年,其實智商蠻高的,有時還被人說成“聰明過度”。
那天門診,一個瘦高的小伙子走進診室,說:“醫生,給我停藥吧!”之后他開始說為什么他要求這樣,他應該是做了好多準備,從視頻號抖音、小紅書、百度、微博等等上面獲得了不少精神疾病的知識,但其實爭論的內容老生常談,之前他也已經反復問過和我討論過:1.我是有病嗎?2.治療到底有什么意義?3.我現在記憶力不好,老掛科(考試不及格),都是吃藥吃的,4.我不可能長期用藥,更不接受終身用藥,我要停藥。
我說:“網絡上的一些說法是不科學的!”他說:“我在中國知網上看學術論文了!”他以為這個是殺手锏,說出口后有點得意。我有點意外,心想他會用知網了,也對,畢竟是大學生呀,就說:“那好,你舉個例子,你從學術論文中看到的內容與你目前的治療有什么沖突或不一致的地方?”他笑笑,舉不出來。
我告訴他,醫學是一門實踐學科,臨床工作中,尤其你看的是專家門診,治療是不會完全和教科書和學術論文一致的,更不用說和網上的說法一致。
最后他質疑治療的意義,問:“我這個病到底能治好嗎?”我的回答很干脆:這個病能否治療好由很多因素影響,臨床中我們已治療好了很多人,精神科治療是有意義的,甚至是必須的,比如你,你是治療后才考上大學的。
然后他說:其實我知道經過治療我已經好多了,不過近期我一直沒好好吃藥,今天來就是要停藥的。
下面暫時離開今天的門診,來說一下患者的一些情況:
患者的母親前天和我說他在和一群人合伙做生意,想掙大錢,因此發覺他病情有反復,故來問我。我當時就問:“他好好吃藥沒有?他可是經常自行減量、停藥。”他母親語氣肯定地說:他沒有停,一直在按之前制定的方案吃藥。他母親之所以這樣回答我,是她問了他,他是這樣回答她的,她就這樣轉述給我。
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有一次他病情反復,我懷疑他不好好吃藥,母親也是語氣肯定地說他好好吃藥了,并說每天她看著他吃藥,我就讓測量了血藥濃度,一測,兩種關鍵的藥的血藥濃度都測不到。這一次他母親大概也覺得哪里不對,后來又問他了,問他之后,昨天她又主動告訴我,說孩子又好了,說不去想著掙大錢了,但她擔心,讓他約了今天的號來復診。母親說的這個“他又好了”應該也是聽孩子的說法轉述給我的。
母親大概想不到,今天他就來要停藥的,很多次停藥中的又一次停藥。從中也看到,這位母親的管理能力是很不夠的。
患者高二下學期到高三,都不怎么去上學了。沒參加高考,因為走不進考場。復讀高三時來我門診治療。他初二時出現情緒異常,當時做過智力測量,屬于智商偏高的人群。初三診治過,好一點,自行停藥,考上了高中。他們剛開始來求治,并不認為他是生病了,而是希望通過治療讓他去上學,并參加考試,考上大學。因為有了初中時的經歷,當時來診和他初中時來診的想法和目的一樣。
而此時他已經有5年的病史了,病情較前加重,癥狀相對典型了。他的心境起起伏伏的,忽高忽低像過山車一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幾個月,給予治療,高漲的心境降低 ,還沒到穩定狀態,一下子就陷入低落,不想活,煩躁,自殘,無法學習,調整方案,嘗試提高心境,在好轉過程中,還沒到穩態,又一下子就高漲起來,怪異的發型和裝束,出去喝酒,找人玩耍,白天黑夜不眠,很強的消費欲,想辦法弄錢,然后出去消費。他的興奮狀態往往不是那種高興、喜悅、莫名的幸福感,他缺乏這些美好體驗,比如,他有時心境高漲時會認為自己很牛,但繼生的是他對現狀各種不滿意,包括學習成績、就讀學校等,都不滿意,挑剔,易怒,并且仍然是沒法學習。也許因此吧,這種差的體驗,使他一直否認自己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因為和網上說的、教科書上的躁狂相都是不一樣的。治療中,他母親對我傳達的信息也是忽左忽右,今天說他很糟糕,明天會說他好了,想停藥,因為他就是覺得自己好了。停藥后狀態更差,于是又用藥。他的情緒很難調整到一個穩定的或者說相對正常的狀態,或者說他正常的狀態很短暫,依據他母親反饋的信息看,往往會有幾個小時,最多不超過一天。上面說的是治療狀態下哈。應該是在高考前4個月,治療算是穩定地堅持了下來,震動波幅逐漸降低,他和家人按時就診,他的情緒尚且穩定,能學習、考試等基本正常地做高三學生該做的事情。其實距離臨床痊愈還有點距離,但如果他堅持治療,應該那一天會到來的。
但是,高考之后,他們的治療就開始松動,減量,反復停藥,之后就又進入了剛開始治療時的狀態,情緒起起伏伏的來回循環。
話題轉到今天的門診這里。我告訴他:精神障礙是有生物學變化基礎的疾病,只是這個生物學病變信息目前難以查到。疾病狀態的存在、病情反復發作對人都是傷害,這個傷害通過神經活動的損傷進而影響人的精神、行為、認知等。我們之間反復糾纏這些話題,我已經回答了你多次,你仍然要質疑,大概是因為你的認知有問題。而如果你在疾病開始時,或者在考上大學后一直堅持好好治療,以你的資質,現在應該學有所成,充實、愉快地地生活,而不是糾結在各種情緒、藥物及疾病上。也許你停不了藥,但經過穩定期之后,可以減量,可能現在你只用1、2片藥就行了,對你沒有任何影響。
我建議他住院治療,因為他及他的家人都無法使他好好接受門診治療,這樣下去對他會有更大的傷害,會毀掉這個高智商的年輕人。拋開一切成見,規范的治療才有可能帶給他一個相對好的未來。
【疾病診療解惑】
精神科疾病大多數屬于慢性病,需要長期甚至是終身的藥物治療。反復的停藥、病情反復的發作均會加重病情,使治療增加難度,影響預后,影響社會功能。精神科患者,不能認識到或不能接受自己生病是很常見的,相應的,他們在治療過程中自行減量、停藥導致病情反復發作也很常見,成為疾病遷延不愈以至于嚴重影響社會功能的主要原因。精神科疾病對認知均有傷害,程度或輕或重,自知力是其中之一,就是對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能力,他們對疾病和自身的判斷易出現問題,不認為自己生病,不想接受治療,堅持治療更困難,那怎么辦?家屬監管是防止復發的一個重要措施,中國由于傳統觀念里重視家庭,故我們的患者由親屬監護管理,每月政府都給予患者家屬由補貼。但是,不是每一個家屬都能做好,相反,很多家屬做不好,一些家屬雖盡力,但由于自身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問題,監管疏忽。
很多患者會說:我不能一輩子吃藥,因為這樣我就依賴藥了。似乎是吃藥讓自己成為了病人,你看,藥停不下來,我就一輩子是病人了。其實是由于生病才吃藥的,而不是由于吃藥你才是個病人的,這個邏輯關系要搞清楚。另外,精神科用藥停不下來,談不上是真的依賴,是因為病情需要。之所以需要長期治療,不是你不夠堅強,不是因為依賴,而是慢性病就是這樣的特征,是疾病本身決定了你難以停下藥。有一天你真的痊愈了,是可以考慮減量的,部分患者在醫生評估后也是可以停藥的。
網上的一些聲音,把精神科藥物、精神病院說的很可怕,事實上,精神病醫院和其他綜合醫院沒有本質區別,就是治病救人。精神病和其他慢性病也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有自己的特征罷了。而精神科藥物是幫助患者治愈、康復,進而恢復正常的生活,盡管在治療過程中會有一些藥物副反應,但基本都是可控的,而網絡上說的發胖、僵直、傻了、身體吃壞了等更多是急性期治療、疾病癥狀等多種因素影響所致,在正規治療的情況下,這些都可以修正掉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另外話題專門談。總之,目前的精神科藥物治療和其他內科無本質區別,都是療愈,恢復正常生活。現在不少人,吃著精神科藥,正常地學習、上班、生活,如果TA不說,看不出來TA在服藥。而精神科疾病,會造成很多傷害,很大的損失。
今天看視頻號,看到馬斯克說他在用藥,并分享了一些他對藥物治療的理解,及自己治療中的經驗感受。是呀,用精神科藥物有什么?如果你的大腦你的神經活動需要藥物的幫助。
作者: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心理科 徐改玲 主任醫師
審核: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兒科 徐靈敏 主任醫師
為了傳播兒童健康知識,讓家長學習到更多育兒知識和技能,也培養孩子看書學習的好習慣!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兒科徐靈敏主任醫師撰寫,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了科普圖書《兒科急診急癥解惑http://product.dangdang.com/29146436.html》,為2019年上海市優秀科普圖書《兒科常見病解惑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93161.html》姊妹篇。本書從如何防治“可怕的嬰兒猝死綜合癥”開始,闡述了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急診急癥的防治原則,以及如何面對發熱、驚厥、大小便異常、哭鬧、聲音嘶啞等兒童常見急癥。被評選。您可點擊閱讀原文,一鍵購書。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