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公理建議:
43. 信息的共生與共感原理(信息理論 × 生物學 × 社會學)
文字表述(原理公理)
1. 信息共生公理
在開放系統中,信息的生存與演化滿足:
(a)生物/社會/機器系統的存續依賴于信息交換的效率(即信息熵的降低);
(b)信息載體與宿主形成互惠共生關系(如基因編碼與社會文化的協同演化)。
這里“信息共生”需納入網絡動態中——信息載體(節點)與宿主(網絡整體)的依存性符合“否定獨立存在性”(公理1)。就是它是和前面的所有公理統一的。
2. 信息共感公理
當多系統共享相同信息模式時,其動態行為將趨向同步:
(a)情感傳播遵循非線性耦合機制(如社交媒體情緒級聯);
(b)神經可塑性與文化模因通過頻率共振實現意識協同。
信息不僅是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生物系統、社會系統與物理環境共同演化的紐帶。其本質是通過動態交互實現能量、意義與秩序的跨尺度傳遞,形成多層級共生網絡。信息的“共生”體現為系統間信息流的依存性,“共感”則表現為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引發的情感共鳴與意識同步。信息不僅是認知的載體,也是生物系統和社會系統中共生的根基。信息的流動及其與情感、意識的共感構成生物與社會的生態循環。
應用:社會媒體時代的情感傳播、群體意識和大腦神經系統的交互分析。
數學表達框架
1. 信息共生模型(基于博弈論與網絡動力學)
設系統集合為 S={S 1,S 2,...,S n},每個系統的信息熵為 H i(t),信息交換速率定義為 I
ij(t)。
共生條件需滿足:dH i/dt=?Iij(t)+?i(t)。
其中:?i(t) 為系統內部的信息生產率(如神經元突觸重組或社會創新);
耦合系數 αij衡量系統間信息依賴強度,滿足 ∑ jαij=1。
穩定性條件為:Re(λmax)<0其中 λ max是系統耦合矩陣的最大特征值,確保共生網絡的抗干擾性。
2. 信息共感模型(基于偏微分方程與復雜網絡)
定義信息場 ψ(x,t) 描述空間-時間維度的信息分布,其演化滿足:
?ψ/?t=D?2ψ+f(ψ)+g(σ)
其中:
D 為擴散系數(信息傳播速率);
f(ψ)=ψ?ψ 3描述自組織臨界性(如群體意識的形成);
g(σ) 為情感反饋函數,σ 表示社會壓力或神經活動強度。
共感閾值條件為:σ c= √D/3
當 σ>σ c,系統發生情感雪崩(如輿情失控),反之則進入穩態共感。
跨學科應用示例
社交媒體情感傳播
用獨立成分分析(ICA)提取情緒模因(信息子流);
通過小世界網絡模型預測傳播路徑與臨界點。
腦機接口群體協作
基于EEG信號同步性構建意識耦合圖;
設計強化學習算法實現信息意義的動態協商。
該框架試圖在香農的信息論、沃森-克里克的雙螺旋模型和涂爾干的集體意識理論之間建立橋梁,為理解數字化時代的群體行為與認知演化提供新的范式。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哲學書籍《重構世界》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