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后期的中國,就像一艘在驚濤駭浪中搖搖欲墜的破船。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接連簽訂,割地賠款、主權喪失,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內民生凋敝,有識之士都在苦苦尋找救國之路。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東南海走出了一位試圖改變時局的人物——康有為。
1858年,康有為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曾任江西補用知縣。這樣的家庭環境,讓他自幼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19歲時,康有為拜入南海九江學者朱次琦門下。朱次琦推崇宋明理學,但康有為學習一段時間后,卻有了不同想法。他覺得理學只講孔子修身的學問,卻沒闡明孔子救世的思想。22歲那年,康有為離開師門,獨自一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讀書。在這里,他讀了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魏源的《海國圖志》等經世致用的書籍。這些書就像一扇窗,讓他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也成為他從傳統中學轉向西方學說的重要轉折點。
1882年,康有為進京參加會試,返程途中經過上海。當時的上海,已經是個充滿資本主義氣息的城市。在這里,康有為接觸到大量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親眼見識到西方的先進之處??粗蹏髁x不斷侵略,清政府卻腐敗無能,他心里燃起了救國的熊熊烈火,下定決心要向西方學習,拯救危在旦夕的祖國。
1888年,康有為再次進京參加順天鄉試,可惜未能考取。但他沒有氣餒,當年9月,直接上書光緒帝。在信里,他痛心疾首地陳述國家的危亡處境,批判守舊思想,強烈呼吁變法維新,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主張。雖然這次上書沒能送達光緒帝手中,但卻展現出他敢于變革的勇氣。1891年,康有為回到廣東,開辦萬木草堂學館,廣收門徒。在教學期間,他寫下《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大膽宣傳民主思想和平等觀念,就像在知識界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引起強烈震動。1894年,他又完成《大同書》,書中描繪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還設想了一個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平等的“大同社會”,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聽聞清政府要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群情激憤。康有為連夜起草了一份萬言書,呼吁光緒皇帝變革。1300多名舉人集會,一致通過這份上書。5月2日,眾人將萬言書送交都察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在上書中,康有為從愛國立場出發,大聲疾呼“拒和、遷都、變法”,建議光緒皇帝振奮民心、遷都穩固根基、訓練軍隊增強國力、推行變法實現大治。這次會試,康有為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工部主事。此后,他又多次上書光緒帝,系統闡述變法思想:政治上,主張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認為西方各國強大的關鍵在于立憲法、開國會;經濟上,提議發展工業、振興商業,保護民族資產階級利益;文化教育上,提出“開民智”、興辦學校、廢除八股取士。這些主張,構成了他變法維新的基本綱領,也打動了光緒皇帝,讓其萌生了變革圖強的想法。
1895年8月,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匯聚志同道合之士,壯大維新派力量。強學會定期舉行例會,大家一起討論“中國自強之學”,批判頑固派的賣國行徑。1897年11月,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全國群情激憤。1898年3月,康有為又在北京成立保國會,會員迅速發展到數百人。這引起了頑固派的恐慌和攻擊,有人上書詆毀保國會“名為保國,勢必亂國”,甚至準備彈劾康有為。幸好光緒皇帝一句“會為保國,豈不甚善”,才讓風波平息。通過組織學會,康有為等人廣泛宣傳愛國主義,動員了更多群眾,讓變法維新的思想深入人心。
為了擴大變法主張的影響力,康有為還借助報刊進行輿論宣傳。1898年強學會成立時,他在北京創辦《中外紀聞》,很多官員都能看到,一時間在朝廷內外引起不小轟動。同年,他又在上海組織發行《強學報》。改良派通過這些報紙,凝聚力量、鞏固陣地,讓更多人了解和支持變法。
康有為一系列的政治改良活動,成功引起了光緒皇帝的關注。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實行新政,開啟“變法自強”之路。五天后,光緒皇帝親自接見康有為,授予他六品銜,讓其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還賦予專折奏事的權力。隨后,梁啟超、譚嗣同也得到重用。在短短三個多月里,他們按照皇帝旨意,發布了一系列新政詔書,涉及辦學堂、提倡言論自由、獎勵發明創造、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等多個方面。然而,他們沒想到光緒皇帝只是個沒有實權的空架子,真正的大權掌握在頑固派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后,光緒皇帝被囚禁,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慘遭殺害,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往國外,戊戌變法僅僅持續百日便宣告失敗。
變法失敗后,康有為逃到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以保救光緒帝、反對慈禧太后等頑固勢力為宗旨,成了保皇派首領。為尋求國際支持,他游歷多個國家,還會見了不少歐洲君主。辛亥革命后,康有為于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大肆宣揚尊孔復辟。作為?;庶h領袖,他堅決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著讓清廢帝溥儀復位。1917年,他和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戴溥儀登基,可很快就在段祺瑞的討伐下失敗。直到晚年,康有為依然宣稱效忠清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后,他還專程前往天津靜園覲見探望。1927年,康有為在青島病逝。
回顧康有為的一生,他曾是晚清社會的弄潮兒。當他倡導維新運動、領導戊戌變法時,站在了時代前沿,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但在民國初年,他卻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參與復辟帝制活動,與歷史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