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2025 年一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率達 49.6%,較去年同期提升 3.6 個百分點,獲貸企業數量增至 27.18 萬家,貸款余額同比增長 24% 至 3.33 萬億元,增速顯著高于整體貸款水平,這一數據反映了政策支持與金融體系改革的雙重成效。
政策驅動下的結構性突破
全國性擔保體系升級
2024 年 7 月,財政部等四部門推出支持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單戶擔保額度上限從 1000 萬元提至 3000 萬元,風險分擔比例最高達 40%,并明確中央財政對新增代償的補償機制。例如,專精特新 “小巨人” 企業可享受最高 40% 的風險分擔,顯著降低銀行放貸風險。
地方差異化創新實踐
上海: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小型微型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實施辦法》,對科技企業不良貸款本金凈損失給予最高 55% 的補償,首貸戶額外增加 5% 補償,并試點 “前補償” 機制縮短資金到位周期。
西咸新區:推出全省首個開發區級科技金融政策,通過市區聯動補貼將企業融資成本壓降至 1% 以下,2024 年落地首單科創企業集合貸,融資成本僅 0.8%。
考核機制優化
人民銀行將科技貸款增速納入金融機構考核指標,2025 年一季度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增速(24%)較各項貸款高 17.1 個百分點,倒逼銀行優化信貸結構。部分銀行如招商銀行通過 “技術流” 授信模式,將專利數量、研發投入等納入評估體系,替代傳統抵押要求。
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迭代
技術賦能風險評估
銀行加速應用創新積分制,結合企業技術實力、知識產權、研發投入等 10 余項指標量化評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例如,杭州銀行通過 “科創云” 平臺整合政府、征信、專利等數據,實現貸款審批效率提升 40%。
產品多元化覆蓋全周期
初創期: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規模擴大,2023 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額同比增長 75.4%,如南京銀行 “鑫知貸” 以專利評估價值的 50% 放貸。
成長期:供應鏈金融與科技保險結合,平安銀行推出 “科技訂單貸”,基于企業與核心客戶的訂單數據提供融資,利率較傳統貸款低 1.2 個百分點。
區域協同效應顯現
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科技密集區域建立跨區域風險共擔機制。例如,長三角科技金融聯盟成員銀行對跨省市科技企業貸款實行統一授信標準,2025 年一季度區域內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率達 53.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產業與金融的深度融合
科技產業鏈融資閉環
頭部企業通過 “鏈主” 帶動作用整合上下游資源。例如,華為聯合中國銀行推出 “鴻蒙生態伙伴貸”,為接入鴻蒙系統的中小企業提供無抵押信用貸款,單戶最高 500 萬元,2024 年累計發放超 30 億元。
綠色科技與金融結合
新能源、環保技術領域企業獲貸率提升顯著。2025 年一季度,綠色科技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 31%,其中光伏、儲能企業占比超 60%,如陽光電源通過應收賬款證券化融資,融資成本較銀行貸款低 0.8 個百分點。
資本市場聯動效應
科創板、北交所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作用凸顯。2025 年一季度,新上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中,超 70% 在上市前獲得過銀行貸款支持,如某半導體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前通過 “投貸聯動” 獲得 5000 萬元貸款,上市后市值增長 3 倍。
挑戰與優化路徑
區域與行業分化
中西部地區獲貸率(38.7%)較東部(54.2%)差距明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研發行業因周期長、風險高,獲貸率(43.5%)低于電子信息行業(52.1%)。建議通過跨區域再擔保基金和行業專項風險補償縮小差距。
數據共享與風控能力
目前僅 30% 的銀行接入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數據,制約精準評估。需加快建設全國科技金融大數據平臺,整合稅務、專利、供應鏈等數據,實現 “數據換信用”。
政策落地效率
部分地區補貼發放周期超過 3 個月,影響企業現金流。可推廣浙江 “支付立減” 模式,通過數字人民幣實時兌付補貼,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監控資金流向,防止套補行為。
49.6% 的獲貸率標志著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進入新階段,但仍有一半企業面臨融資瓶頸。未來需通過政策精準滴灌(如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范圍)、金融產品創新(如開發研發費用貸)、生態協同構建(如 “銀行 + 政府 + 保險 + 創投” 聯動),進一步提升融資可得性與成本合理性。
隨著《“十四五” 現代金融體系規劃》的深入實施,科技金融有望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