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特發性震顫的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密切相關,其核心病機可概括為陽氣虧虛、虛風內動。特發性震顫患者的典型癥狀,如肢體震顫、遇寒加重、神疲乏力等,可視為陽氣虧虛、虛風內動的外在表現。具體而言,是由脾陽不足、腎陽虛衰、氣血運行不暢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脾陽不足——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陽不足,則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導致肢體失養,震顫加重,并伴有納呆便溏等癥狀。腎陽虛衰——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一身陽氣。腎陽虛衰,則溫煦失職,水濕內停,易生痰動風,導致震顫,且伴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癥狀。氣血運行不暢——陽氣不足,則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瘀滯于經絡,阻礙氣血對肢體的濡養,加重震顫。因此,通過溫補脾腎、益氣養血、熄風止顫,恢復臟腑功能,平衡陰陽氣血,是治療特發性震顫的關鍵。
案例分享
37歲的女性患者,特發性震顫病史8年,主要表現為頭部震顫,緊張、遇冷或勞累后加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曾服用西藥控制癥狀,但效果不明顯,且出現胃部不適等副作用。近期出現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刻診: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平素體質較弱,喜暖怕冷,飲食偏素,消化功能較差。綜上所述,中醫診為“顫證”,辨為脾腎陽虛,氣血不足,虛風內動證。
于是,給患者開方:制附子、干姜、肉桂、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川芎、天麻、鉤藤、炙甘草。此方以制附子、干姜、肉桂溫補脾腎之陽,鼓舞陽氣,從根本上解決陽虛問題;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增強氣血生化之源;炙甘草調和諸藥。當歸、川芎補益氣血,活血通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之態;天麻、鉤藤平肝熄風,鎮靜止顫,直擊虛風內動之病機;全方共奏溫補脾腎、益氣養血、熄風止顫之效,使臟腑功能得以恢復,氣血陰陽平衡,從而改善特發性震顫癥狀。
治療效果如何呢?患者服用不到1個療程,自覺畏寒肢冷減輕,食欲改善,頭顫幅度略有減小。繼續調藥治療,震顫進一步減輕,腰膝酸軟改善,精神狀態好轉,大便較前成形。堅持調理一段時間后,患者頭顫基本消失,不影響日常生活,畏寒肢冷癥狀消失,食欲恢復正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