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死了丈夫之后,范純祐的孫女就得了狂病,整日瘋瘋癲癲,家人只能將她鎖在房內。
窗外正對著一棵大桃樹,花開得正盛。
一天晚上,她弄斷窗欞,爬上桃樹。
第二天一早,家人看見她赤身裸體地坐在桃樹的細梢上,而一樹的桃花已經被她吃光了。
家人連忙用梯子把她接下來。
奇怪的是,她的狂病從此就好了。
宋朝人莊綽在《雞肋編》中記下了這個離奇的故事,結尾還說,此女后來再嫁,成為一名姓任的奉議郎的妻子,生活美滿。
而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桃樹的神奇旅程,才剛剛開始。
▲桃樹。圖源:攝圖網授權
1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已經流行吃桃——注意,是吃桃子,不是吃桃花?!对娊洝L》有云:“園有桃,其實之肴。”
春秋時期,衛靈公的寵臣、美男子彌子瑕曾因吃桃而出名。有一次,因母親突發疾病,心急如焚的彌子瑕顧不上禮制,直接駕乘國君專用的車馬趕回家探視。在講究尊卑有序的春秋時期,這件事很快就被上綱上線,遭人彈劾。按照衛國律法,彌子瑕當受刖刑(砍掉雙腳)。但衛靈公不以為意,開恩赦免,令彌子瑕感念不已。后來,君臣二人同游于果園,彌子瑕摘得一桃,嘗到一半,覺得味道鮮甜,便將吃剩的另一半獻上,衛靈公不但不嫌棄,還不忘稱贊彌子瑕:“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p>
彌子瑕和衛靈公分桃而食的故事,摻雜著一種曖昧不清的親密關系。此事常跟西漢哀帝與美男董賢的“斷袖”之事并提,合稱“分桃斷袖”,暗指古代男子的同性戀行為。
▲桃樹結果。圖源:攝圖網授權
相較于彌子瑕的僭越與不倫,孔子則始終是周禮的衛道士。
魯哀公曾宴請孔子,命人端來一盤桃子和黍子。宴會上,孔子“先飯黍而后啖桃”,這一舉動引得眾人竊笑不已。魯哀公以為孔子不知其故,便提醒道:“這些黍子用來擦拭桃子,并不是用來吃的?!比欢?,孔子卻很嚴肅地回答:“我知道有這么一回事,但黍子是五谷之長,能用來祭祀先王,而桃子是六果之末,連宗廟都進不去,二者的地位高低懸殊。用地位高的黍子去擦拭地位低的桃子,顯然有違道義,我不能這樣做。”
孔子于宴席的細微之處,仍恪守著尊卑有別的秩序之說。但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六果之末的桃子早已開始逆襲,甚至與黍一道被貢入諸侯國的宗廟。
秦國發生過一起“盜食御桃案”。據《周書》記載,秦惠文王時期,秦吏趙凱私底下與一個叫做吳旦(且)生的平民有一些過節。趙凱挾私報復,誣告對方偷吃了秦國宗廟里的御桃。面對無端的栽贓加害,吳旦生連連喊冤:“民不敢食也。”由于事關重大,秦惠文王親自審訊,命人“剖其腹,出其桃”。結果,不僅沒在腹中找到桃子,還白白傷害了吳旦生的一條性命。
▲清·冷枚《東方朔偷桃》。圖源:網絡
桃子引出的麻煩不止于此。這是一種時令水果,只有在收獲期才能吃到。其他時間里,嘴饞的人只能克制口腹之欲。不過,古人很快想出了解決之法。
東漢人劉熙在《釋名》中提及一種名為“桃濫”的“水果罐頭”。將采集到的桃子洗干凈,用水浸泡并密封(水漬而藏之),待發酵一段時間后,取出食用,“其味濫濫然酢也”。甜味之中,散發一股近似醋的酸味。
到了北魏時期,古人在“桃濫”的基礎上,制作出“桃酢”?!洱R民要術》記載,在桃子的成熟季節,撿取自然熟透掉落的桃子,洗凈裝入壇中密封七天。取出之后,過濾掉果皮與桃核等物,再裝壇密封,“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實際上,桃酢是早期的水果醋。
南宋人林洪對美食情有獨鐘,還將各種美食的做法一一記錄在冊,寫成了《山家清供》。在書中,林洪記錄了蟠桃飯的做法:先用淘米水將桃子煮熟,再用涼水清洗,剔除桃核,當米飯煮至即將沸騰時,導入攪拌混合,一同煮熟。蟠桃飯的做法雖簡單,卻不失為一道風味別樣的美食。
明朝末年,中國當時的實際人口已經超過1億人,在生產力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人們不得不尋求其他食物充饑以求生存。作為明末時期的農學家,徐光啟也嘗試著為天下大眾尋求新的生機。在《農政全書》中,他提到了“桃樹救饑”:
“采葉炸熟,水浸作成黃色,換水淘凈,油鹽調食。桃實熱軟時摘取食之,其結硬未熟時,亦可煮食,或切作片,曬干為糝,收藏備用。”
古人食桃,無論是出于解饞,亦或是充饑,都是中國飲食史中不可磨滅的一道道印記。
2
同樣不可磨滅的是,自上古以來,桃就被賦予了特殊的靈力。
《典術》中說:“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據《山海經》記載,度朔山中有一棵大桃樹,“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樹上住著兩個神仙,分別叫“神荼”和“郁壘”,負責統轄天下的鬼怪。因此,人們常將桃與鬼怪聯系到一起,相信桃能厭勝,驅邪避兇。
新朝時期,王莽曾試圖用桃湯鎮壓漢高祖劉邦的鬼魂。
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兒。西漢末年,漢室衰微,王莽依仗外戚身份和權術運作,逐漸走到政壇中心。漢平帝死后,作為托孤重臣的王莽野心顯露,私下派人大搞讖緯禪讓之說,博取民間的輿論支持。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然而,坐擁天下后,王莽卻因得位不正,時常感到心虛,以致心神不寧。
▲篡漢自立的王莽。圖源:網絡
據《漢書》記載,地皇二年(21年),王莽夢到長樂宮的五個銅人突然站立,隨即命人將銅人身上“皇帝初兼天下”的銘文全部鏟除。后來,精神恍惚的王莽又有預感,漢高祖劉邦會顯靈對其清算,因而惶恐不已。為鎮住劉邦的魂靈,王莽派兵到漢高廟一頓打砸破壞,并用桃木煮出的湯水潑灑在四周墻壁上……做完這些,王莽緊繃的心弦才稍稍放松下來。
但歷史證明,桃湯并不能保佑新朝平安。兩年之后(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新朝滅亡,王莽身首異處,頭顱一度被當作“反面教材”收藏,下場令人唏噓不已。
桃,被賦予厭勝功能,也被當成時代的感應之物。魏晉時期,天下失序,桃花一反常態,時不時在秋冬季節綻放。
孫權在位期間,東吳的軍事投入高,導致“政繁賦重,人凋于役”。太元元年(251年),年逾七旬的孫權在南郊的一次祭祀中突患風疾。自知時日無多后,他召來大將軍諸葛恪,委以托孤重任,并留下遺詔:“省徭役,減征賦,除民所患苦?!睂O權死后,諸葛恪輔助少主孫亮“息校官,原逋責,除關梁,崇寬厚”,盡可能與民休養生息,東吳社會經濟逐漸好轉。
▲東吳托孤大臣諸葛恪。圖源:影視劇照
不久之后,這一轉變在桃樹上得到了感應。建興元年(252年)九月,東吳境內的一些桃樹在深秋時節競相開花,國家的利民政策得到了正面回應,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是個令人熟悉的年份。這一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寫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而在廟堂之上,因晉穆帝司馬聃年幼,崇德太后褚蒜子便命會稽王司馬昱(即日后的簡文帝)參與輔政。司馬昱素有“晉之周公”的美譽,在其治理下,東晉政治環境變得寬松,百姓相對安居樂業。
就在這一年的十二月寒冬,東晉的桃樹出現了反季節開花現象。后來,史家將這一反?,F象記入正史,稱其為“舒緩之應也”。
不僅如此,桃樹還被認為擁有印證與預測事實的能力。最常見者,莫過于“木生異實”。按照術士的說法,這一現象意味著“國主殃”,即皇帝有難,政權不穩。
據《新唐書》記載,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八月,大唐境內的一棵毛桃樹居然結出了李子。巧合的是,就在一個月之前,唐朝剛剛了結了著名的“長孫無忌謀反案”。
長孫無忌是唐高宗李治的舅舅。唐高宗繼位后,欲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在站隊時,長孫無忌收了禮物,卻不表態支持,令武則天懷恨在心。武氏母儀天下后,便伺機報復。顯慶四年,武氏的外朝打手、禮部尚書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伙同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御史李巢等人意圖謀反。唐高宗聞言,大驚失色:“豈有此邪!舅為小人所間,小生疑阻則有之,何至于反!”隨即,許敬宗添油加醋地描述起了長孫無忌的企圖和舉動。
▲一代國舅長孫無忌。圖源:影視劇照
此前,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一事,已經令唐高宗心有余悸。加之許敬宗不斷煽風點火,身患“造反恐懼癥”的唐高宗不加調查,直接將舅舅貶往了黔州。同年七月,長孫無忌被迫自殺,所謂的“謀反案”告一段落。
到了宋代,類似現象發生在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史載,這一年,“建德縣定林寺桑生李實,栗生桃實”。
眾所周知,當時秦檜把持朝政,極力粉飾太平,地方上也跟風附和,“郡國多上草木之妖以為瑞”。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深懷憂患意識的士大夫以“木生異實”的生物現象來警示當朝皇帝。
3
相傳,漢武帝曾試圖培植天界的仙桃。《博物志》等書記載,元封元年(前110年)七月初七,西王母應約降臨漢宮,漢武帝在九華殿為其接風。作為客人,西王母并未空手而來。入座之后,她命侍女呈上一盤仙桃,邀請漢武帝一同品嘗。
席間,漢武帝偷偷收集吃剩的桃核。這一幕,正好被西王母看到。王母很是詫異,于是問道:“皇帝要拿這些桃核做什么呢?”漢武帝有些尷尬,只好解釋稱:“這些仙桃味道甘美,我想把它種在人間。”西王母聞言,便提醒道:“這桃子三千年才結一次果,人間的土地貧瘠,即便種了也不會生根發芽,更不要說開花結果了?!?/p>
▲明代《蟠桃獻壽圖》。圖源:網絡
漢武帝聽罷,只能打消種植仙桃的念頭。
南北朝時期,桃樹的栽培技術已趨成熟。北魏人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系統地介紹了用桃核種植的方法:
在收獲季節,將桃子整個埋入糞地之中。發芽后,植株帶土,一并挖出,移植到新的地塊中去。桃株長大后,需用刀在枝干樹皮上劃出幾道豎向的傷口,防止桃樹因樹皮緊繃而死去。桃樹的生命周期有限,當果實變小時,就意味著植株已經衰老,需要緊貼地面將老樹全部伐除,只保留根系。待其蘗生新株,便可以繼續使之繁衍生長,開花結果。
唐朝人對桃核培植法進行了技術優化?!豆荫劮N樹書》是這一時期的集大成者,為人們種植和管理桃樹提供了許多技術指導:
關于育苗——“桃李銀杏栽,帶子向上者個個生,向下者少”;
防果實自墜——“以刀橫斫其干數下乃止,社日令人椿桃樹下則結實牢”;
防蟲蛀病害——“煮豬頭汁冷澆之即不蛀”……
唐代的果樹嫁接技術也日趨成熟。根據農業需求,唐朝人會進行不同的的嫁接搭配。相傳,“桃樹接李枝則紅而甘,柿樹接桃枝則為金桃,李樹接桃枝則為桃李,梅樹接桃則脆,桃樹接杏則大”。通過嫁接技術,唐朝人培育出了許多新桃子。
關于種桃,北宋人石延年走出了一條野路子。
宋仁宗年間,石延年與范諷交好。范諷在政治斗爭中落敗,石延年仗義執言,遭受連累,被貶為海州(今江蘇連云港)通判。在海州任職期間,石延年看到當地“山嶺高峻,人路不通,了無花卉點綴映照”,便有了改造荒山的念頭。可是,想法雖好,實施難度卻很大。
有一次,石延年在吃桃子時,望著吃剩的桃核,一下子想到了小孩子玩的彈弓。他靈光一現,命人四處收集桃核,播撒于荒山上。對于那些崎嶇難行的地段,則“使人以泥裹核桃為彈,拋擲于山嶺之上”。于是,桃核于山野間陸續生根發芽。不到兩年時間,當地“花發滿山,爛如錦繡”。
▲桃花盛開。圖源:攝圖網授權
后來,蘇軾與友人到海州石室(即石棚山)游玩,感嘆于石延年當年的綠化事業為后世留下桃林美景,詩興大發,寫下了《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芙蓉仙人舊游處,蒼藤翠壁初無路。
戲將桃核裹黃泥,石間散擲如風雨。
坐令空山出錦繡,倚天照海花無數。
明清時期,人們繼續總結與創新前人的經驗。明人王象晉在《群芳譜》中記載了時人沿用北魏時期“伐除老樹,蘗生新株”的做法,并加以改良:
“于初結實,次年斫去,其樹復生,又斫又生,但覺生虱,即斫令復長,則其根入地深而盤結固,百年猶結實如初。”
經過一千多年的經驗積累與技術革新,人們充分掌握了種桃的方法,應用于農業生產之中,植其所求,采其所欲。
4
園林造景,是桃樹的另一種“歸宿”。
漢武帝登基后,起初銳意勃發,想通過新政干一番事業。奈何,其推崇儒學的施政理念與祖母竇太后崇尚的黃老學說相沖突。建元二年(前139年),新政的火苗剛剛點燃,便被竇太后掐滅,漢武帝也幾乎被架空。百無聊賴的他,時常微服出游射獵,消磨時光。
▲漢武帝。圖源:影視劇照
上林苑原是秦朝的一處舊苑,因其獵物豐富,且離都城長安較近,為武帝所喜愛。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將鄠、杜兩縣部分土地劃入皇家園林,擴大上林苑范圍。史載,其“周袤三百里,離宮七十所”,規模甚為龐大。
為了豐富上林苑的動植物資源,漢武帝命人四處收羅。地方官員與遠方藩國使者見狀,紛紛投其所好,“各獻名果異卉三千余種植其中”。作為愛桃人士,漢武帝專門為桃樹保留了一席之地,從各地移栽到上林苑的桃樹品種有序增加,竟達十種之多(秦桃、榹桃、緗核桃、金城桃、綺葉桃、紫文桃、霜桃、胡桃、櫻桃、含桃)。
漢代的桃園之風,同樣吹進了晉朝的官囿。華林苑始建于曹魏,位于洛陽城東北角。魏晉鼎革后,華林苑落入司馬氏之手?!稌x宮閣名》記載,華林苑“桃七百三十八株,白桃三株,侯桃三株”。
當然,桃林之美,不應是皇室獨享。東晉末年,陶淵明以桃花為主題,勾勒出一處夢幻般的人間圣境: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在陶淵明筆下,神秘的桃花源披上了一件“烏托邦”的外衣。但翻看內里,卻是東晉末年一段不堪回首的社會動蕩史。
《桃花源記》一文系陶淵明于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年)所寫。在此之前,“晉自元康(晉惠帝司馬衷的第三個年號)之后,政亂朝昏,禍難薦興,艱虞孔熾,遂使奸兇放命,戎狄交侵,函夏沸騰,蒼生涂炭,干戈日用,戰爭方興”。戰爭、動亂在兩晉時期從未消停,百姓常年在死亡線上掙扎。
在此期間,東晉廟堂又接連發生多起宮廷政變。
晉廢帝司馬奕在位期間,大司馬桓溫擁兵自重,欲借北伐立威,走“加九錫,再禪位”的路子奪權。怎料,第三次北伐受挫,先后被前燕和前秦軍隊大敗于襄邑、譙郡,聲望大減。太和六年(371年),桓溫鋌而走險,直接帶兵進京逼宮,以皇帝“夙有痿疾”為由,逼迫崇德太后另立新君。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司馬曜因為一句“汝以年當廢,吾已屬諸姝少矣”的玩笑話,激怒了寵妃張貴人,隨后在酒醉狀態下被這名妒婦用被子活活捂死。東晉的權力,又一次以非正常的方式更迭……
民間的動蕩,廟堂的不穩,讓曾經追求仕宦之路的陶淵明逐漸心灰意冷。年過半百的他不再對現實抱多少希望,在厭世和避世的心態下,追求那一處只存在于幻想中、遙不可及的世外桃源。
▲仇英《桃花源圖卷》局部。圖源:網絡
桃花源雖是虛構之地,但在此后千百年間掀起了“桃源熱”。有的人向往桃花源的寧靜生活,有的人則沉浸于“落英繽紛”的美景之中。
明朝末年,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寫成《長物志》一書。書中,他極力推崇用桃樹造林造景:“桃為仙木,能制百鬼,種之成林,如入武陵桃源,亦自有致?!迸c此同時,他認為,碧桃和人面桃這兩個品種較之普通桃花更漂亮,應在水池邊上種植,且多多益善。最后,文震亨還不忘提醒道,若是將桃樹與柳樹間隔種植,會顯得俗不可耐。
清康熙年間,皇家園林圓明園動工興建,擴建工程也在康雍乾三世持續進行。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要求園林設計師模擬陶淵明《桃花源記》,以“武陵春色”為主題,匯集大批能工巧匠,在圓明園內打造出一個“桃花源”:
“循溪流而北,復谷環抱。山桃萬株,參錯林麓間。落英繽紛,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陽,光炫綺樹,酣雪烘霞,莫可名狀。”
▲北京圓明園遺址公園。圖源:攝圖網授權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游歷了圓明園的“武陵春色”后,賦詩一首加以贊揚:
復岫回環一水通,春深片片貼波紅。
鈔鑼溪不離繁囿,只在輕煙淡靄中。
可是好景不長。在乾隆駕崩約六十年后,他的曾孫咸豐皇帝既沒能守住國門,也沒能護住自己的私家園林。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咸豐皇帝棄北京城不顧,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避禍。1860年10月,圓明園升起了陣陣濃煙。曾經令權貴們賞心悅目的“武陵春色”,不可避免地化為虛幻。
當戰爭的硝煙散去,帝國的主人或許才會明白:桃花源的真正可貴之處,在于它是一片寧靜祥和、沒有紛爭的人間凈土。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上海書店,1989年
[唐]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96年
[宋]林洪:《山家清供》,古吳軒出版社,2023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王焰安:《桃文化研究》,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
金寶忱:《淺析中國桃文化》,《民俗研究》,1994年第2期
蘇燕:《中國文人的桃源情結》,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