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散步,尋常不過。偶爾抬頭間,忽見路邊草尖上懸著一顆露珠,在熹微晨光中兀自晶瑩剔透,折射著世界一角。此時心頭驀然一暖,仿佛被這微小的光明輕輕碰觸。這露珠何嘗不是造物主悄悄放置在塵世中的信物?它默默低語:所謂幸福,其實就藏匿于“眼中有景”這尋常的慧根里。
圖片
“眼中有景”,并非只指名山大川的奇觀壯麗。它更是一種向內扎根的能力,在尋常巷陌中也能尋見令人心動的紋理與光影。一株小草從石縫里擠出,一束光線在窗格上挪移,云朵在天空幻化著形態……這些平凡景象里,都深藏著生命的韌性與宇宙的呼吸。羅丹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此言直指人心——若心扉緊閉,縱使置身蓬萊仙境,亦如盲人入寶山,空手而歸。眼睛若被塵勞覆蓋,縱使良辰美景,也只剩虛設的光影。
由眼入心,幸福另一境界便在于“心中無事”。此“無事”并非萬事皆空,而是如陶淵明所吟:“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處的“遠”,便是精神上一種澄澈的抽離與歸位。內心若能不為外界喧囂所撼動,不為虛妄得失所束縛,自能守住一片平和天地。
蘇軾一生沉浮,嘗言:“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當他在黃州貧病交加之際,竟能于尋常松風竹韻中覓得安頓,這便是“心中無事”的大智慧。這份無事,并非回避世情,而是心不為外物所役的豁達,于浮沉中護持一片心靈凈土。
此心安處,方為吾鄉。當我們終于能于紛繁世事中覓得一處心靈安穩的角落,仿佛從喧囂市井轉入一片寂靜古寺,心中波瀾漸平,塵埃落定——原來幸福是這般無需外求的沉靜。
而幸福最樸素的根基,終究是“身上無病”。健康是那看似平常卻最不容忽視的底色。叔本華曾慨嘆:“人類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此言如冷水澆背,令人悚然清醒。無病的身體,是靈魂安穩棲息的屋宇。病痛襲來時,再美的景致也黯淡無光,再澄澈的心境也難免蒙上憂慮的陰翳。
無病之福,便是在尋常日子里,我們能自由呼吸,行走坐臥無礙。身體康健時,我們常渾然不覺;一旦身體抱恙,才恍然徹悟那日常的安寧竟是如此貴重。因此古人說:“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健康尚在,便擁有無限可能;健康若失,那明月金鉤,也只得付與愁眉相對。
當“眼中有景”、“心中無事”、“身上無病”三者悄然相遇,便成全了人生最踏實飽滿的幸福。
眼中有景,便不至于枯寂無聊;心中無事,便不會被外物所劫持;身上無病,方有氣力去承載風景與心境。這三者如三股絲線,彼此纏繞,終織就一段溫厚堅韌的人生錦緞。健康是舟楫,心境是舵手,而眼中之景則是航程上不期而遇的星光與島嶼。三者缺一,幸福便如三足鼎失其一,難以安穩立足。
圖片
行至人生中途,我們終將懂得:天堂未必在云端,幸福亦非遠在天邊的幻夢。它就在我們“眼中有景”的每一次凝望里,在“心中無事”的每一刻安寧里,在“身上無病”的每一個平凡清晨里。
博爾赫斯曾將天堂想象成圖書館的模樣。而于我們凡人而言,天堂或許就是某個看見槐花落下的清晨,身體舒坦,心中無一絲掛礙——活著,就是這般簡單的事。
此中真味,恰如生命本身:不假外求,只需以一顆清朗之心去體認,去擁抱這既樸素又豐饒的當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