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聯合認知訓練(CT)是一種神經調控技術與認知康復訓練相結合的治療手段。其核心是配合CT干預以增強大腦認知功能的同時,利用tDCS調節大腦皮層興奮性,以促進神經可塑性和功能恢復。
近日,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胡昔權教授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2YFC3601200)臨床專家組在《康復學報》上發表相關共識,該共識總結了tDCS聯合CT的臨床應用,包括禁忌證、評估方法(如神經心理測試、功能磁共振成像、腦電圖、多模態磁共振成像分析和近紅外腦功能成像等)以及對感知覺、注意力、工作記憶、決策能力和對其他認知能力的影響。
一
療法原理
tDCS 通過將電極置于頭皮,向大腦皮層施加微弱的直流電,使神經元靜息膜電位發生改變,從而影響神經元興奮性。一般tDCS 陽極會對其刺激區域的神經元進行去極化處理,使其放電頻率增加,而 tDCS 陰極則會使其刺激區域的神經元發生超極化,從而降低放電頻率。這種調節作用可以持續一段時間,有助于改善認知功能。
CT是指通過有目的和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刺激和強化大腦的認知功能,促進認知功能恢復和提高。
這種聯合治療方法在腦卒中后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康復治療中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二
臨床應用
禁忌癥
植入式醫療器械,如心臟起搏器或其他電子醫療器械等慎用;
顱內有金屬植異物者禁用;
有癲癇病史者:雖未有tDCS誘發癲癇報道,但高劑量刺激特定腦區理論上存在一定風險;
電極放置區域有開放性傷口、感染、嚴重皮膚病變者禁用;
妊娠者慎用。
評估方法
tDCS聯合 CT的評估通常涉及對患者進行一系列測試和監測,以確定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小編將共識內多種評估方法進行總結整理(圖1)。
圖1 評估方法概要
三
治療方案
刺激靶點
背外側前額葉(DLPFC)是認知功能的核心區域,經常被選作 tDCS 治療 AD 的靶點。根據國際腦電10-20系統,可通過F3或F4電極點定位DLPFC。
另外,在某些治療方案中可能涉及顳葉和頂葉皮層(與記憶、認知功能相關)、額顳葉皮層(涉及社交行為、語言和情緒)、角回(語言理解)等,可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進行額-顳-頂多靶點聯合刺激。
認知訓練內容
傳統訓練:在醫生指導下完成書面記憶練習、拼圖等。
計算機輔助訓練(CCT):通過專業軟件進行注意力訓練(如追蹤移動目標)、記憶游戲(如單詞配對)、邏輯推理任務(如數字排序),界面更有趣,還能根據患者表現自動調整難度。
推薦參數
方案1 :
①電刺激部位:左側DLPFC;
②電刺激強度:1~2 mA;
③治療時間:20 min/次;
④干預順序:電刺激與 CCT 同步刺激;
⑤CCT 訓練內容:主要包括注意力、記憶、感知和邏輯推理等;
⑥ CCT訓練時長:20 min/次,1 次/d,5 d/周,推薦3周為1個療程。
方案2 :
①電刺激部位:顳-頂;
②電刺激強度:1~2 mA;
③治療時間:20 min/次;
④干預順序:電刺激與 CCT 同步刺激;
⑤ CCT訓練內容:主要包括注意力、記憶、感知和邏輯推理等;
⑥ CCT訓練時長:20 min/次,1 次/d,5 d/周,推薦3周為1個療程。
四
操作流程
小編將操作流程整理成流程圖,如下:
圖2 操作流程圖
五
總結與展望
目前,該療法已在部分醫院開展,但仍需進一步優化:
個性化靶點定位:通過fMRI、fNIRS等技術分析患者腦功能,實現 “一人一方案”,例如針對語言障礙患者重點刺激角回。
智能化訓練工具:結合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AI),開發沉浸式認知訓練場景,如模擬超市購物鍛煉日常決策能力。
長期療效研究:探索更優療程和維持治療方案,延緩AD進展。
tDCS聯合CT為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新選擇。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療法有望在未來成為認知康復領域的重要手段,幫助更多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白玉龍,狄海波,侯文生,等。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認知訓練治療早期阿爾茨海默病專家共識 [J]. 康復學報,2025.
掃碼下載原文獻
以上內容由依瑞德集團醫學中心整理,
有不足之處請指正,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取更多前沿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