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全球固態電池技術升級與商業化落地的關鍵時期,陜西如何破局領航?
5月29日,在省工信廳、西安市委金融辦的指導下,由陜西科技創新投資聯盟、省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陜西股權交易中心、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陜西省分行聯合主辦的首場“廣融建智·固態未來”暨“一月一鏈”——2025陜西省固態電池產業鏈資本對接大會給出了答案。
活動現場,共吸引有關政府部門、新能源上鏈企業、金融機構及科研院所等120余位代表,圍繞陜西動力電池及新能源行業未來,展開了一場極富成效的研討交流。
01
4000億汽車產業為我省固態電池提供應用場景
省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秘書長哈立新在致辭中表示:“陜西固態電池產業落地仍面臨幾大痛點問題,如技術轉化難度大、資金投入需求高,以及市場接受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同時他強調,要凝聚各方力量,實現資本方、技術開拓者、產業智庫的緊密合作,推動產業良性循環。
隨后的主旨報告環節,是由省數據和政務服務中心主任黃新波發表專題報告。他在解讀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機制、政策體系及市場現狀進行深度解讀的同時,還結合大量數據與案例,分析了我省固態電池領域的諸多優勢,比如汽車產業已成第二大支柱產業,相關總產值超4400億元,在乘用車、重卡兩條重點產業鏈,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會在未來持續推動陜西固態電池產業的發展。
身為鏈主代表的陜汽集團,亦從行業視角提出了全固態電池試點上車的集團規劃。就目前而言,陜西仍面臨產業化落地的不少挑戰,但技術發展方向的共識已經形成。對此,陜汽方面也在積極探索固態電解質的更多可能,攜手全省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助推陜西固態電池時代的到來。
02
四家本土電池企業展現行業最新實踐
隨后,以頃刻能源、瑞智新能源、涇久新能源、高能數造為代表的4家陜西動力電池企業依次上臺路演,更可以視作是固態電池產業的最新實踐。
第一個上臺的是頃刻能源總經理邵樂。據他介紹,公司由陜煤研究院自主孵化而來,歷經10余年技術沉淀,現已形成 “超寬溫域-超高倍率”“超長壽命-高倍率-大容量” 兩大核心技術平臺,成功推出多款電芯及系統產品,致力于為各細分場景提供儲能與動力應用解決方案。
作為省內唯一進入英偉達供應鏈體系、西工大首家新能源電池科轉企業的瑞智新能源,同樣受邀路演。據其CEO蔡鑫介紹,公司現擁有30余名資深工程師以及20多項發明專利,下游客戶涵蓋比亞迪、寧德時代等10余家頭部電池企業。
隨后是涇久新能源總經理寇亮。據了解,目前,該公司已解決了常規超高鎳大顆粒易開裂、前驅體晶體結構難調控等行業難題,并在高鎳三元正極前驅體、硅基負極材料、鈉電池正負極材料的研發、生產等關鍵環節填補了多項省內空白。
另據高能數造財務總監潘千金的介紹,基于公司固態電池、干法電極產線等整體解決方案,市場端已獲寧德時代、中國一汽、東風汽車、濰柴動力等多家下游制造商設備訂單。
最后,看向同樣精彩紛呈的圓桌討論環節。現場邀請了包括清華大學全球證券市場研究院企業價值研究部主任王文召、長安大學能源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耿莉敏、質子汽車副總經理李司光、建信投資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易善策等4位嘉賓,圍繞著陜西固態電池產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技術創新路徑、資本運作模式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分享了資本如何更有效地、更耐心地支持早期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落地的見解,為諸多“金融陜軍”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廣融建智”作為廣發證券與中國建設銀行陜西省分行聯合發起的科技金融試點新模式,將進一步整合國有大行與頭部證券公司的全國性資源優勢,引院士專家、央企活水、上市公司、產業鏈龍頭企業來陜,以“產業研究+賣方研究+股權投資+投資銀行+二級市場投資+商業銀行”的“六位一體”綜合化產業金融服務新模式來賦能產業發展,踐行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活動也是陜西科技創新投資聯盟系列活動當中,首次聚焦“細分產業鏈”,整合頭部金融資源優勢,引導高校、央企、上市公司、產業鏈龍頭共同探討,在對話最前沿技術創新理念的同時,為產業鏈與資本的對接做了有益嘗試。
在西安金融棒棒糖的持續觀察中,這也是陜西科技創新投資聯盟在持續推動陜西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產業落地的功能,而這一點在引導更多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將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