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微信推薦機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歡敝號
請進入敝號頁面點亮“星標”
這樣不會錯過好文推薦
文/唐封葉
秦始皇選用的“皇帝”稱號,其實是存在于西周的詞匯,作者運用古文字學加以破解,揭示秦始皇的狂妄和僭越。
請輸入標題 bcdef
本文歡迎轉載。
關于秦始皇的名字,《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他因出身正月而得名,新出西漢中期竹簡《趙正書》也寫作“正”,文獻和出土秦簡都顯示秦二世為避秦始皇的諱把“正月”改名“端月”,故其本名是“正”而非“政”,“政”應是《史記》傳抄時使用的通假字。
接到秦王正要求擬定新君主名號的詔書后,左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幾個人一起上奏說:
“以前五帝的疆域方圓不過千里,在此之外的諸侯,或來朝貢,或不來朝貢,天子也不能控制。現在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全都設為郡縣,四海法令統一,這是亙古以來未有之事,五帝自然都比不上。臣等與博士們慎重商議后,一致認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的稱號,其中數‘泰皇’最為尊貴。因此臣等冒死請大王以‘泰皇’為尊號。同時再把天子下的‘命’改稱‘制’,‘令’改稱‘詔’,天子的自稱定為‘朕’。”
王綰、馮劫、李斯等人說的話中,既有神話又有史實。
神話方面,比如三皇、五帝當然都是傳說時代的人物,具體是哪三個皇、哪五個帝,自古至今眾說紛紜,尤其是四五千年前的大型部落聯盟首領管控的土地也絕對沒有千里。
史實方面,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甚至包括后世的夏商周時期(大司馬按:夏朝是否存在仍然存疑),確實都是部族邦國林立,各部族邦國基本自治,有的向居于霸主地位的部落聯盟首領或夏商周的君主朝貢,有的則不,部落聯盟或夏商周政權強大的時候還能管一些,勢力衰弱時也就任它們去了。
像秦滅六國后直接管理各地、統一法令的情況,歷史上的的確確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秦王正算是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從這點講,秦王正有資格要個新尊號,大臣們也有責任幫他找個新尊號。
不過秦王正對“泰皇”這個尊號卻不滿意,他大手一揮說:“其它都依愛卿們所言。至于尊號,去掉‘泰皇’的‘泰’,留下‘皇’,再把‘帝’拿過來,就稱‘皇帝’!”
秦王正為什么以“皇帝”作為自己的尊號呢?按《秦始皇本紀》的上述記載,好像秦王正在強調自己的功績超越三皇加五帝,但這恐怕不是事實的全部。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得弄明白“皇帝”一詞的本意。
可能有讀者會驚異了,“皇帝”一詞不就是秦王正發明的嗎,一個新詞哪來什么本意?其實這樣想您就錯了,“皇帝”一詞的發明權并不屬于秦王正,早在西周時期這個詞就有了——
西周中后期青銅器師詢簋銘文中有“肆皇帝無斁(yì,厭棄),臨保我有周”的語句,《尚書·呂刑》里也有“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的說法。
西周師詢簋銘文中
的“皇帝”二字。
《殷周金文集成》
編號4342
在上述周代金文和文獻里,“皇”一般被認為是形容詞,有高貴、偉大的意思,“帝”即“上帝”“天帝”,“皇帝”就是“偉大的天帝”之意。
可能有人又會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秦王正知不知道“皇帝”這個詞和它的本意呢?他會不會原先不知道,而是“瞎貓碰到死耗子”湊巧拼出了這個詞呢?答案應是否定的。
因為在2012年公之于世的里耶秦簡里,有一塊編號為8-461的木牘,時代為秦王正稱帝后,上面記載了官府對一些字形寫法和事物稱謂的規定,其中明確寫到“天帝觀獻曰皇帝(觀獻)”[1],
學者游逸飛認為意思是把“祭祀時天帝降臨觀看獻祭之物改稱為皇帝降臨觀看獻祭之物”[2],也就是說秦王正以“皇帝祭祀”代替了“天帝祭祀”,以“皇帝”一詞代替了“天帝”一詞,說明他明白在周代“皇帝”原本就是對“天帝”的一種更顯尊貴的稱呼。
至此我們就該明白了,秦王正選擇在西周時期已有的“皇帝”一詞作為自己的尊號,除了有表示自己功超三皇五帝的意思,更是在強調自己的神性。
他之所以自號“皇帝”,并把對天帝的祭祀改稱為對皇帝的祭祀,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正名”,用法家的話來說就是“造勢”,即宣稱自己就是偉大的天帝、偉大的天帝就是自己,從而營造神圣、神秘的氣息神化自己,進一步彰顯自己超越眾人、超越諸神、超越天地萬物的至高無上地位,以期達到讓臣民像尊奉服從天神一樣尊奉服從自己的效果。
我們知道,在周代周王不過是自稱“天子”,意思是“天帝之子”,表示自己只是天帝在人間的代表,而秦王正則更進一步,直接宣稱自己就是天帝了,可見他的自負和狂妄!與此對應的是,秦代碑刻中秦始皇從沒有自稱過“天子”。
接下來秦王正還說謚號制度是兒子評議父親、臣子評議君主,實在不像話,因此予以廢除,同時宣布以后就稱自己為始皇帝,后代皇帝按輩分計算,如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萬世皇帝這樣數下去,直到無窮無盡。
不過他既然不準后世議論自己,他在稱呼父親子楚時也就不好意思再叫“莊襄王”這個評價性的謚號了,于是追尊自己的父親為“泰上皇”(秦簡作“泰”、文獻作“太”),并下令在全國各縣、道修筑泰上皇祠廟按時祭祀。[3]
隨后秦王正又規定只有皇帝的印章能稱“璽”(以前所有印章都可叫這名),同時讓人在以藍田玉(一說以和氏璧)為原料所刻的皇帝玉璽上雕刻了李斯所書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史稱“傳國玉璽”。
后世群雄逐鹿、朝代更替,無不全力搶奪傳國玉璽,作為獲得“正統地位”的標志,直到五代后唐時期傳國玉璽失蹤,這是后話。
就這樣,秦王正親自給自己定尊號為“皇帝”,并以“始皇帝”作為自己身后的稱呼。
要注意,按秦王正的本意,“某世皇帝”的稱呼是用來代替謚號的,所以不能活著當面叫,秦正生前秦朝官方刻的碑文里也只稱他為“皇帝”從不稱“始皇帝”。當然我們作為后人,打這里起就可以也應該稱呼秦正為“秦始皇帝”、簡稱“秦始皇”了。
秦始皇的上述決定是劃時代的,從此以后,中國最高統治者的尊號就由“王”升級為“皇帝”,直到清朝結束。所以一些學者把中國自秦朝至清朝這兩千年稱為“帝制時期”。而先秦時人人可以用來自稱的“朕”,也成了最高統治者皇帝的專稱,其他人再也不能用。
至于秦始皇廢除謚號,讓后世以世數來稱呼已死的皇帝(他自己也帶頭不叫父親的謚號而改叫泰上皇),則釋放了一個重大信號——臣子是不能非議君主的!
表面看這只是說不得非議故去的君主,但故去的君主尚且不能議論,何況活著的呢?可見自秦始皇實現統一后,他的心態已經完全發生了變化。正如當年尉繚所預言,他“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困頓時對人很謙卑,得志后也會輕易吞食別人)。
六國還在時他禮賢下士、虛心納諫、知錯就改,不過是為達到自己一統天下的目的硬裝出來的,他本性其實是很高傲、不愿聽任何意見的,現在四海已然歸一,謀臣良將都用不著了,他再也不想“委屈自己”了。
[1] 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156頁。
[2] 游逸飛:《里耶8-461號“秦更名方”選釋》,簡帛網,2013年8月。
[3] 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四),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整理簡號325。
本文節選自唐封葉的新作《大秦帝國全史》,已獲出版社授權獨家首發。該書綜合傳世文獻、出土文獻、考古發現,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輕松平實的語言,借助手繪重要戰役與活動地圖100余幅,客觀公正地描述了秦人從部族發展為附庸政權、諸侯國,一直到統一天下并驟然覆亡的兩千余年歷史,一掃《大秦帝國》之類歪曲歷史的小說帶來的扭曲認知,既對秦人堅韌、務實等優秀品質和相關功績予以肯定,又正本清源揭示了秦國的落后和秦政的殘暴,大司馬推薦入手!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