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物理學界整整激動了二十年的“異常”,終于涼透了。
6月3日,費米實驗室Fermilab官宣了他們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μ子g-2實驗結果。結論是:沒有異常了,一切和標準模型吻合得不能更好了。
如果你不知道μ子g-2是啥,簡單一句話:這是物理學界最著名的、最持久的“標準模型之殤”,一度被不少人當成尋找新物理的敲門磚。結果一算清楚,全是自己算錯了。
來,我們一步步捋清楚這個故事,保證你看完后能裝得像個懂行的理論物理博士。
什么是g-2,為什么μ子成了主角?
首先解釋下g-2。
在電磁理論里,任何帶電粒子如果有自旋(即量子力學中的內稟角動量),它就有磁矩,也就是一個天然自帶的小磁鐵。這磁矩和自旋的比例,叫做g因子。
理論上,如果你只考慮最基本的量子力學,那g就是2。但問題來了,世界不是理想模型,它充滿了各種量子場的糾纏。電磁場、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希格斯場……這些都能在你想不到的地方,給g動點小手腳。
于是物理學家說,不如我們量一量g到底偏了多少,g-2是多少。要是算的和測的不一樣,說不定里面藏著新物理的秘密。比如暗物質?額外維度?誰知道呢。
那為啥要看μ子?不看電子不行嗎?
當然可以,但電子太輕,它的g-2幾乎全是電磁貢獻,其他相互作用的影響微乎其微,想通過它找“新物理”,基本沒戲。而τ子雖然更重,可惜活得太短,剛生出來就死了,測不著。
μ子正好卡在中間:比電子重200多倍,但活得還挺久(2.2微秒,在粒子物理里簡直長壽)。是研究g-2的黃金對象。
μ子g-2異常,怎么來的?
故事開始于20多年前。2001年,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做了個精度還不錯的μ子g-2實驗,叫E821。他們一算,實驗結果和理論預測居然不太一樣,偏了大概3.7個σ(統計顯著性),按照物理學界行話,算是“有點不對勁”。
雖然當時還不至于宣布“標準模型完蛋”,但這事成了理論圈和實驗圈的心病。
標準模型被驗證得太死板了,想找點漏洞太難。μ子g-2這點偏差,像是個希望的火苗。各種模型一時間都來蹭熱度:超對稱、額外維度、暗光子,甚至有人想用它來解釋暗物質。
但問題是:你得先確認偏差是真的啊,不能因為理論和實驗對不上,就盲猜是“上帝加了一條隱藏規則”。
會不會是實驗測錯了?會不會是理論算漏了?
兩邊都不敢拍胸脯說自己100%靠譜。
所以,接下來的二十年,兩派人馬開始了比精度、卷計算的馬拉松。
理論派:用盡洪荒之力,算到頭禿
理論預測μ子的g-2,需要考慮很多復雜的量子場修正,特別是“強相互作用”的那一坨,也就是夸克和膠子之間亂成一鍋粥的那部分,叫做“強子真空極化”。
這玩意你用傳統方法根本算不清,理論物理圈只能使出兩招:
- 數據驅動法:你用別的實驗數據(比如電子-正電子湮滅成π介子)來間接估算它對g-2的貢獻。
- 格點QCD:把時空離散化成一個點陣,在超級計算機里用暴力數值方法“跑一遍宇宙”,看結果長啥樣。
前者便宜快捷,誤差大,曾經一度主導了理論預測;后者費錢燒機房,但潛力巨大。
問題就出在前者。舊版數據驅動法給出的理論預測偏低,和實驗結果對不上。大家一度以為真發現了“新物理”。
直到后來的格點QCD崛起,幾個不同研究組跑出了結果,和實驗數據幾乎重合。理論圈才發現:,不是自然界有新規律,是我們自己之前算錯了。
臥槽
這大概是物理學界21世紀最尷尬的烏龍事件之一。
實驗派:風雨十三載,只為一個小數點
在理論圈忙著“自我批判”的時候,實驗圈也沒閑著。
2000年代末,布魯克海文的設備退役。科學家們干脆把整個g-2大磁環用卡車和駁船搬到了芝加哥郊外的費米實驗室,重啟項目,起名叫Muon g-2。
這波操作比你搬家還復雜,為了保證環不變形,甚至動用了專門的運輸公司。2017年開始運行,前后總共做了六輪實驗。
2021年他們公布了第一次結果,偏差依舊存在,引起全球物理界騷動一片。但精度還不夠,不能蓋棺定論。
直到2025年6月3日,也就是現在,他們終于公布了全部數據分析結果——精度高達百億分之一,誤差極小。
結果和最新版的理論計算一比,天衣無縫地吻合。
之前被傳得神乎其神的“異常”,徹底歸零。沒有新物理,就是理論派自己算砸了。
誰該尷尬,誰該驕傲?
這事兒說來滑稽,但其實對科學來說,是個值得驕傲的事。
你看,一開始理論預測錯了,大家都以為發現了新東西。但物理不是靠YY的,而是靠實驗驗證。你說你算得再好,實驗不認,那就得反思自己。
于是大家卷到極致,實驗做到了史無前例的精度,理論也重寫了核心部分,最后發現:標準模型依舊是無敵的工具。
沒發現新物理,略有遺憾,但也側面證明了一件更重要的事:科學的自糾錯能力,遠強于任何外部挑戰。
那以后還研究μ子干嘛?
當然干嘛不干了。
雖然g-2沒毛病了,但μ子仍然是我們窺視標準模型邊界的重要窗口。
比如μ子的稀有衰變、μ到e的轉化(μ→eγ那種)……這些事都還懸著呢。只要我們能造出更多、更冷、更慢的μ子,未來肯定還會有新的物理謎團誕生。
μ子不愧是“標準模型多出來的神秘嘉賓”。人類還沒搞清楚它到底是干啥用的,也許以后,它還會再給我們新的驚喜。
μ子g-2這個故事的精髓,不在于“發現新物理”,而在于它展示了科學真正的力量:反復驗證、不斷修正、容得下質疑,也堅持用數據說話。
沒有任何理論權威可以逃避實驗檢驗;也沒有任何異常可以靠猜想來坐實。
這是一個對“科學精神”的最好注解。
今天,μ子g-2謎團落幕。但對自然的好奇,從未終結.
參考來源:
R. Aliberti et al./Muon Theory Initiative, arXiv:2505.21476, 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