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韓浩月
剛進布衣書局的門,和主理人胡同打過招呼,我的注意力就被在書架上巡視的貓吸引了,和胡同雖然接觸不多,但早已有老朋友的感覺,所以暫停與他的聊天,拿出手機專注地去拍貓,這只貓的名字叫小滿,蠻有個性,很不配合拍照,只得兩頭堵著拍,小滿有點不高興,喵了我幾聲,我猜小滿說的是:“你誰啊,別亂拍”。
有書店,就必有貓,這已成為定律。布衣書局的貓不止小滿一只,胡同遞給我一根貓條,剛撕開,另外三只(名字分別叫小面、金子、小黑)就從書店各個角落圍了過來,分享貓條的時候,不爭不搶,有序進食,看來這已成為“四貓幫”的習慣。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提醒自己,到書店要關注書,但沒辦法,貓的吸引力比書要大。
不愛拍照的小滿
這次來布衣書局,是找到了一個時間檔口,從外地乘高鐵下午到京,距離晚上一個聚會還有三個小時時間,剛好綠茶兄問要不要去書局看看。在約定時間到達書店所在地,碰到綠茶也在尋找書店,布衣新開的店址,在一所新大廈的第一層內部,外面的招牌暫時還沒掛出來,問了工作人員,才找到。
布衣書局是個老牌書店,有一個數據可以很好的主持這個說法:書店在北京一共搬了十三次家,從內環到二三環,再到四五環,返回二三環,又搬四五環,搬家軌跡有點兒像跳交誼舞,為了讓書店更好生存下去,主理人不得不像許許多多北漂的狀態那樣,永遠在尋找一個安身立命之處。
新開的這家店,原本是理發店,清空之后,實木的裝飾風格,與一家書店的氣質不謀而合,看到店門口的拱形門,綠茶兄說頗像一家歐洲的書店,我想起查令十字街84號,不免想介紹給更多的人:如果你路過“越界朝陽里”(書店所在社區的名字),不妨去布衣書局看看。
布衣書局以舊書經營為主,胡同的店內伙伴小飛,每天如約出門去收購舊書,收購對象包括大學教授在內,都是一些文化家庭,經常有意外收獲,換位思考了一下,收舊書可能真的存在某種上隱性,否則難以想象,布衣書局會堅持這么多年。
不過,從胡同的工作狀態來看,賣書是件不掙錢的辛苦活兒,他每天整理舊書、接待慕名而來的讀者、做直播、寫四五千字的日記,忙得不可開交,解釋他的動機,恐怕也只有上癮這兩個字能適用。
書店里面堆滿了舊書,我們去的時候,新店開業不到20天,一堵高高、滿滿的書墻,看上去整整齊齊,兩個加蓋了玻璃罩子,擺放了魯迅以及研究魯迅的著作,出版時間都很早,仔細看了一下,計有《故事新編》、《桃色的云》、《魯迅詩集》、《魯迅傳》、《魯迅手冊》等等,對于魯迅熱愛者和魯迅著作收藏者來說,這些書都有不小的誘惑力。
魯迅作品專柜
在書店里,很少見到被塑封的書,所以每本書都散發著獨特的紙張氣息,這種氣息很讓人安心。
胡同燒好了水,我們坐在書店里喝功夫茶,小小的杯子,我大概喝了二十來杯,說起這么喝茶,胡同和我覺得都不怎么適應,說只要是液體,無論是茶、啤酒、紅酒還是白酒,都是大杯一飲而盡,對了,胡同是我的山東老鄉,他上大學時去我過我老家郯城,他說了幾個同學的名字,其中一兩個我似乎有印象。
在書店的兩三個小時里,作家齊凱過來給新書簽名鈐印,有老讀者過來探店,他們都與胡同很熟的樣子,其中一位還給胡同帶來了茶葉和家鄉土特產,這樣的店主與讀者的關系,很能給人帶來親切感,這或許也是開書店的一種人際關系收獲吧,它會鼓勵書店人,在這個行當里堅守下去。
說到布衣書局搬家的原因,胡同說原來的店面偏大,租金偏高,且地理位置尋找起來也不方便,現在新店所在的地方,比原店小了許多,離地鐵也近,經營起來,相對會容易多了。
有書店人說,如果一家書店開了二十年以上,想倒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布衣書局已經形成自己專有的生態:買賣舊書,賣簽名新書,直播間拍賣,固定讀者群的探店訪店……最重要的是后者,大量回頭客形成了書店的底氣,使得布衣可以躬耕于書店業這片土地,愈發根深葉茂。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654篇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