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類最深刻變革,
家庭教育唯有迅速轉型
作者:趙遠坤
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顛覆性技術重塑世界的當下,第四次工業革命與第三次新技術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人類有史以來學習、生產、工作、生活、社會最深刻的變革。面對這場深刻的技術革命,家庭教育必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以未來人才需求為導向,構建適應時代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育人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人才根基。
一、未來人類社會需要的人才特征
(一)核心能力維度
1. 數字化與技術應用能力
未來職場,基礎的AI工具使用、數據分析和編程能力將成為“新讀寫算”。比如,市場營銷人員需要用ChatGPT撰寫文案,財務工作者要通過Python處理復雜數據。即使是非技術崗位,也需掌握與智能系統協作的基本技能,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
2. 跨學科整合能力
新興領域往往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例如,研發智能醫療設備,既需要生物醫學知識,也離不開電子工程和人工智能技術。未來人才必須具備跨學科知識融合應用的能力,以應對科技創新中復雜的系統性挑戰。
3. 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
在信息爆炸時代,能夠獨立思考、質疑權威、突破常規思維的能力尤為重要。這能幫助個體不被算法推薦左右,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為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軟技能維度
1. 復雜問題解決能力
面對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全球性挑戰,需要具備系統性分析問題、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在模糊和不確定的情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2. 人機協同能力
未來工作將是人與AI的深度協作。人類需要發揮情感理解、審美創造等機器難以替代的優勢,與智能系統形成互補,在科技應用中彰顯人文關懷與價值導向。
3. 終身學習能力
技術迭代周期縮短至2 - 3年,這要求個體建立持續學習的習慣,能夠快速掌握新知識、適應新環境,以終身學習的姿態投身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永續建設中。
(三)價值觀維度
1. 全球視野與文化包容
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理解多元文化,具備跨文化溝通與協作能力,以解決全球性問題,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 社會責任感與倫理意識
面對基因編輯、AI倫理等技術爭議,需要具備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確保技術發展符合人類整體利益,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3. 抗逆力與心理韌性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積極心態,從失敗中學習成長,是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品質,也是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勇擔重任、攻堅克難的精神基石。
二、家庭教育理念的革新:摒棄誤區,樹立新觀
(一)需摒棄的五大錯誤理念
1. 唯分數論
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孩子價值的唯一標準,忽視創造力、溝通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背離“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
2. 過度規劃論
替孩子包辦人生選擇,抑制其自主探索和試錯的機會,阻礙孩子成為獨立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3. 技術恐懼論
將電子產品視為學習的敵人,阻礙孩子數字素養的發展,難以適應科技強國建設對人才的時代需求。
4. 單學科導向論
過度強調單一學科優勢,忽視跨領域知識的融合,不利于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5. 短期功利論
追求速成技能培訓,忽視長期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偏離“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需樹立的五大核心理念
1. 未來導向理念
以2035 - 2050年社會需求為參照,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例如,關注新興職業(如AI訓練師、數據倫理官)所需的能力,提前布局培養,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儲備人才。可以通過關注行業動態、了解未來科技發展趨勢,讓孩子參與相關的興趣小組或培訓課程,提前接觸和學習未來可能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2. 全面發展理念
不僅關注學業成績,更要平衡智力、情感、體魄、價值觀的多維成長。比如,通過體育鍛煉培養意志力,通過志愿服務培養社會責任感,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社會實踐,讓孩子在不同的領域中鍛煉自己,培養綜合素質。
3. 能力本位理念
以能力為核心來設計、組織和評價育人實踐。將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溝通協作等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育重點。例如,通過項目式學習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能力。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實際項目,如社區環境改善計劃、科技創新比賽等,在實踐中鍛煉他們的各種能力。
4. 個性化培養理念
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天賦和興趣,避免同質化培養。可以通過觀察孩子在日常活動中的表現,發現其優勢領域,定制專屬發展路徑,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社會主義事業中找到自身價值。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機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5. 家校社協同理念
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的育人生態,以“大思政”格局凝聚育人合力。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和實踐機會,學校傳授系統知識,社會提供實習和職業體驗平臺,共同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家長可以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與老師保持密切溝通,同時利用社會資源,如博物館、科技館、企業等,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系統化升級
(一)學習能力培養體系
1. 自主學習四步法
目標設定:引導孩子將大目標拆解為具體、可操作的小目標,如將“學習Python編程”分解為每周掌握一個編程模塊,每月完成一個實踐項目,培養科學規劃能力。目標設定可以遵循SMART原則,即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實現(Attainable)、相關(Relevant)、有時限(Time - bound),讓孩子學會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資源篩選:指導孩子使用優質學習平臺,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中國大學MOOC、Coursera等,同時教會孩子如何辨別信息的可靠性,強化信息素養與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篩選適合他們年齡和學習水平的課程和資源,同時教育孩子如何辨別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
過程管理:通過“學習日志”記錄每日學習進展,每周進行復盤總結,分析問題并調整學習計劃,家長可與孩子共同討論,培養自我管理與反思能力。學習日志可以記錄孩子每天的學習內容、學習時間、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等,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
成果展示:鼓勵孩子通過制作知識卡片、短視頻、撰寫學習報告等方式分享學習成果,既鞏固知識又提升表達能力,樹立“以學促用、以用促學”的實踐導向。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展示成果的平臺,如家庭聚會、朋友圈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得到了認可和贊賞。
2. 跨學科融合實踐
主題探究:每月設定“未來城市”等跨學科主題,引導孩子從地理(城市規劃)、物理(新能源應用)、計算機(智能交通系統)等多角度研究,培育創新思維與系統觀念。可以讓孩子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采訪專家等方式,深入了解主題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
項目制學習:全家共同參與“計算家庭碳足跡并制定優化方案”等實踐項目,融合數學統計、環境科學等知識,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培養生態責任意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分工合作,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行業調研:通過職業訪談、企業參觀等方式,讓孩子了解新興職業的工作內容和能力要求,增強學習的目標感,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家長可以聯系相關行業的人士,為孩子安排職業訪談或企業參觀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不同職業的工作環境和要求。
(二)數字素養培養策略
1. 分級學習路徑
幼兒園階段:通過圖形化編程游戲(如Scratch Jr.)、數字繪畫工具,培養對數字世界的興趣和基礎操作能力,播撒科技啟蒙的種子。
小學階段:學習基礎編程(Scratch),掌握信息檢索方法,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教會孩子辨別信息真偽,筑牢網絡安全防線。
中學階段:進階學習Python編程、Excel數據分析,嘗試使用AI工具(如ChatGPT)輔助學習和創作,培養數據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科技強國建設奠定基礎。
2. 技術使用規范
制定公約:與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數字使用公約》,明確每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限制與禁止訪問內容,培養自律意識與法治觀念。
數字公民教育: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方式,培養孩子的網絡安全意識、隱私保護能力和數字倫理觀念,使其成為有責任感的數字公民。
(三)創造力激發方法
1. 環境創設
在家中設立“創意角”,配備3D打印筆、開源硬件(Arduino)、樂高積木等工具,為孩子提供動手實踐的空間,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可以將“創意角”布置得富有創意和藝術感,展示孩子的創意作品,讓孩子在一個充滿創意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
2. 問題驅動
提出“如何設計一個自動澆花裝置?”等貼近生活的現實問題,鼓勵孩子通過查閱資料、動手實驗嘗試解決方案,培養“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創新思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案,并通過實踐驗證方案的可行性。
3. 失敗教育
定期開展“失敗案例分享會”,家長與孩子輪流分享創新過程中的失敗經歷,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培養抗挫折能力,弘揚“勇于探索、敢為人先”的科學家精神。在分享會中,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失敗,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成長。
四、育人行為的全方位變革
(一)家長行為的三大轉變
1. 角色轉型
從傳統的“權威家長”轉變為“學習伙伴”,如與孩子共同學習線上編程課程、搭建智能家居模型,在互動中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踐行“家校共育”的協同理念。
2. 決策賦權
在合理范圍內讓孩子自主選擇興趣班、暑期活動等,為其提供選項并分析利弊,最終由孩子自主決定,培養獨立決策能力,助力其成長為自主發展的時代新人。
3. 資源整合
建立“家庭學習資源庫”,分類整理優質網課、科技競賽信息、博物館展覽資訊等,定期與孩子分享,幫助其發現學習機會,拓寬“大教育”資源供給渠道。
(二)家長自我提升路徑
1. 知識更新
通過“得到”“混沌學園”等平臺學習未來教育趨勢、前沿科技知識,關注教育類公眾號、聽線上線下講座,保持對教育動態的敏感度,以先進理念引領家庭教育。家長還可以參加一些教育研討會、學術會議等,與教育專家和其他家長交流經驗,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識。
2. 技能升級
參加家庭教育培訓,系統學習兒童心理學、親子溝通技巧,閱讀《正面管教》《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等書籍,提升教育能力,做“有方法、有溫度”的家長。同時,家長還可以學習一些與孩子興趣相關的技能,如繪畫、音樂、編程等,與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和興趣愛好。
3. 思維轉變
加入家長社群,參與線上線下交流活動,通過分享經驗、探討問題打破固有教育觀念,吸收先進理念,在交流互鑒中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共識。家長可以積極參與社群組織的各種活動,如讀書分享會、親子活動等,與其他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共同探討教育問題。
(三)家校協同共育機制
1. 信息同步
建立家長、教師溝通機制,通過線上線下會議、書面報告等形式同步分析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展、興趣特長和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并共同解決,形成“家校同頻”的育人合力。
2. 活動聯動
學校與家庭聯合開展“科技家庭日”等活動,組織親子機器人競賽、科學實驗展示等,增進家校互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營造“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3. 資源共享
學校開放實驗室、圖書館等資源供學生課后實踐學習,家庭利用自身資源為孩子提供企業參觀、職業體驗機會,拓寬視野,構建“資源互通、優勢互補”的育人格局。
4. 理念共識
通過家長學校開展專題培訓,邀請教育專家、優秀教師解讀“能力導向”的教育理念,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與學校形成育人共識,共同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
在這場關乎人類未來的技術革命中,家庭教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家長需以“國之大者”的戰略眼光重構育人體系,將家庭打造為創新人才的孵化基地,通過理念革新、方法升級與行為轉變,培養出既能駕馭技術浪潮、又具備深厚家國情懷和堅定理想信念的未來公民。唯有如此,才能在變革的時代中,為孩子筑牢立足未來的根基,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家庭教育的磅礴力量。
2025年4月5日文,6月5日晨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