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好像我們越來越傾向于,先看AI輸出的內容,再進行二次加工和優化。
昨天凌晨,ChatGPT推出新功能,我突然冒出一個想法:過去決策流程是:人先看內容,再做判斷,最后執行;現在,先提出問題,AI給出建議,再確認方向,接著一步步推進下去。
AI正在重構對信息的處理方式,它在幫我們決定:哪些信息應該優先被看到,哪些內容更有價值,哪些觀點值得深入探討。
這讓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正在親手制造一種“認知外包”的依賴?
01
我覺得:是。毋庸置疑,AI設計的本質是鼓勵人們少思考。現在許多AI產品底層邏輯就是“降低認知負擔”,比如一鍵總結、自動歸類、智能推薦等等。
這些功能確實提高了效率,但也在無形中引導我們放棄主動篩選和判斷的過程。
我就是一個例子。經常使用 Notion AI,在沒有 AI 之前和有了 AI 之后,行為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以前很多信息的篩選、整理,都是親自搞定;現在不需要了。不用自己動手之后,我發現注意力開始變得散漫,思維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強烈的動力。
我現在會習慣性地先把內容丟給 AI 粗略過一遍,覺得有點價值,就直接導入文檔。等要進一步處理時,再繼續向 AI 提問。
這個過程潛移默化地訓練我變成了一個“等待答案”的人,這種“認知外包”確實很舒服,但也藏著陷阱:一旦用習慣了,就很難回頭。
我們的大腦天生喜歡走最省力的路徑,而 AI 正好提供了這樣一種“低能耗”的認知方式。
已經有研究指出,隨著人們對 AI 工具信任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把認知任務交給它,從而減少對信息的深入加工;這會導致我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自主分析的信心大幅下降。
雖然目前沒有明確的數據,說明具體下降比例,但趨勢已經很明顯;還有不少研究發現,頻繁依賴 AI 的人,在獨立推理方面確實會出現困難。
不知道別人怎么樣,但我能明顯感覺到,腦子比沒有 AI 的時要遲鈍一些。
除此之外,公司也在系統性地推動這種“認知外包”;不惜一切代價把 AI 嵌入到工作流程中,比如 AI 客服、AI 做 PPT,……這些看似提升了效率,實則也在悄然弱化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不過,我不完全否定認知外包的價值,只是它的邊界正在被迅速侵蝕。
前幾天跟一位大學教授聊天,他說現在很多學生都用 AI 來做學術分析、資料收集,搞得老師也很被動,只能反過來用 AI 檢查論文質量、分析查重比例。
你說這不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嗎?表面上看是加速了一切,結果反而讓一切都變得更忙、更混亂。
我們也聊到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什么時候該用 AI 幫忙,什么時候又必須堅持人的判斷?這個問題,最終也沒有答案。
但從我的角度來說,會盡量做到“能外包,不思考”,不是因為懶,是這非常符合人的天性:我們都渴望輕松,而 AI是一個不斷遞“捷徑”的朋友。
02
既然認知外包無法阻擋,那這種行為會不會固化?會不會反噬我們?我不是為了證明“AI會讓人變笨”這個結論,是想還原一個真實的現象。
當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時,故意把問題分別丟給了豆包、夸克、DeepSeek。結果,答案令我大吃一驚。
DeepSeek 就說:
Google 做過腦成像研究發現,經常使用 AI 的人,大腦前額葉活躍度下降 30%,海馬體體積縮小 8%;前額葉是我們做判斷、做決策最重要的區域,這部分“懶”了,人的判斷力就會退化。
它還補充道:
加州大學的研究也發現,AI 總是快速給答案,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就像打游戲贏了那樣爽。
時間一長,人就會上癮,越來越依賴 AI。亞馬遜客服員工用了 AI 輔助之后,半年內自己處理投訴的能力下降了34%。
這些說法聽起來是不是挺有道理的?如果你平時不習慣質疑 AI 輸出的內容,可能看到這就信了。
但我沒有放棄。去查了所謂的“研究”,卻發現:根本沒有這項研究;我又換了個學術型 AI 工具再查了一遍,還是沒找到出處。
接著又用 Gemini 搜了搜關于谷歌客服、亞馬遜客服員工能力變化的數據,也沒有明確支持那個 34% 下降的說法,只有對現象的一些描述。
所以,我想說什么?
我們以為自己在獲取知識,可能只是在接受一套“看似合理”的說法;當我們在頻繁使用 AI 的過程中,慢慢習慣了它給的答案,就會越來越少地去懷疑、去驗證、去獨立思考。
這就像開車導航久了,你就忘了怎么看地圖;用計算器多了,心算能力也就退化了。不是 AI 有意害我們,而是我們正在不知不覺中,把原本屬于自己的思考能力,一點點交出去了。
說到底,認知外包到底會不會造成行為固化?我不敢下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它讓深度思考變得越來越稀缺。
不對,也不能叫“深度思考力”下降,準確來說,是創意、洞察、質疑、重構的能力正在被削弱。這些不是 AI 不能做,是我們正一點點把“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力,交給了 AI 去完成。
昨天一個同學還跟我說:
以前做品牌推廣,團隊要圍在一起頭腦風暴:用戶到底在意什么?痛點在哪?有沒有新的表達方式?
現在呢?第一反應變成了:“先讓 AI 出幾個方案看看。”
然后把方案拿回來優化一下,再發給甲方。至于甲方是不是也用 AI 在看這些創意?沒人知道,但誰也不敢排除這個可能。
你看,結構統一了、話術相似了、創意也變得“安全”了;表面上效率提升了,但真正從那種混亂中誕生的新想法,卻越來越少了。而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03
寫到這兒,我在想:當 AI 成為“記憶外掛”,我們還剩下什么?
過去記住東西是一種負擔,是大腦在“存儲數據”。現在,AI可以幫我們記下一切:看到的、聽到的、經歷過的,只要拍張照、錄段音、打句話,它就能替我們記住。
于是我開始相信:我不需要記得那么細,只要知道基礎概念就行,但問題是:理解從來不是憑空發生的。
我只有真正記得住基本的東西,才能聽懂、看懂、想明白更復雜的內容。
如果我連“什么是因果”、“什么是前提條件”都要靠 AI 提醒,那所謂的“復雜推演”,也不過是在調用模型輸出的結果罷了。
換句話說,我不是卸下了記憶的負擔,而是在不知不覺中,丟掉了理解世界的基本支點;所以,“理解”本身,其實才是前置條件。
另外,我個人認為,經驗正在變成一種“壓縮膠囊”。
過去做項目、寫方案、處理問題,靠反復打磨和長期積累;這些經驗沉淀在腦子里,變成了判斷力、方法論,甚至直覺。
現在,越來越習慣于把經驗存進 AI 里。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是讓 AI“生成一個類似場景的解決方案”;于是,經驗可能不再是一種內化的積累,而變成了工具箱里的配件:想用就調出來。
但這帶來一個問題:那些需要手感、直覺、真實經歷過的經驗,AI能替代嗎?我認為不能。
不信你看:
以前去看感冒,醫生會摸一摸額頭、聽聽肺音、問清楚癥狀,再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開藥。這種“憑感覺”的判斷,是多年積累出來的,不是照搬指南就能掌握的。
再比如:設計師改稿,AI可以先排個樣式,挑一個差不多的進行優化,但美學、品牌調性、要考慮用戶使用場景等抽象的東西,它給不了。這活學活用的經驗。
所以,有些經驗,必須靠手感、靠直覺、靠一次次試錯去打磨,有些直接調用,而前者會成為一種稀缺;換言之,真正厲害的人,是能把“手感”和“AI工具箱”結合起來的人。
04
我認為,效率優先的時代,我們是不是該找回以往那種“慢思考”?也該考慮一下,工具理性的邊界到底在哪?
慢下來這件事,不可能。整個系統都在逼著你快;工作流程要快、內容消費要快、做方案也要快,好像誰慢一步就落后了。
但我也在想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都追求快,那還有沒有人愿意花時間去“想明白”?以前我以為慢就是低效,現在有點改觀了。慢不是為了拖時間,而是為了對抗多巴胺驅動的認知慣性。
我們太容易被AI“喂答案”,就像刷短視頻一樣,每次都能獲得即時滿足;滿足背后是大腦在分泌多巴胺,它會讓我們越來越依賴“快速反饋”,越來越不愿意自己動腦。
久而久之,神經元連接方式也會變,越來越傾向于“選A還是B”,而不是“這題有沒有問錯”;所以我說,慢是給自己留一點“懷疑的空間”。
還有一點,慢的本質是一種AI給不了的元能力。
前幾天我刷到一個視頻,一個大學老師在教學生提問,他說了一句話:今天的作業不需要你照本宣科地給我結論,我希望你能給出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我當時聽完就覺得挺有意思,因為這句話點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每個人的破局點在哪?這個破局點可能是過程性思考。過程性思考算不算元能力呢?我不知道,至少每個人想的不同就對了。
歐盟那份《人機共生宣言》中有條鐵律:
AI無權替人類回答為什么。
換句話說,終極邊界法則可能是:AI能處理 what 和 how,但 why,必須由人來決定。
再回到工具理性上,大廠不可能停下對AGI的追求,但這不代表就只能跟著跑,我們也可以在工具理性當中,找一個人性的坐標。
什么是人的坐標?
我覺得,在與技術共處的過程中,要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你可以這么看:過去我們是 AI 的制造者,現在我們是 AI 的使用者,也被它影響著。
那再往后呢?會不會出現一種新的角色:成為個人 AI 助理的守護者?我不知道。
但可以確定,這個坐標在不斷變化;只有當每個人都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位置,并帶著自主性、創造力去使用技術時,才不會被技術所同化。
或許,未來理性是我們是否守住自己的判斷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