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某中學食堂因刷臉支付系統“10秒扣款4次”,引發家長關注。家長們反復核對手機APP上的消費記錄,生怕孩子遭遇重復扣款;學校則忙著聯系技術方優化系統,并承諾“盡快整改”。這一事件看似是技術故障,卻折射出教育治理中的深層思考:在推動校園餐系統改造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兼顧學校的實際情況?(源自極目新聞)
教育部門推動校園餐信息化建設的初衷值得肯定。通過“互聯網+明廚亮灶”提升食品安全、利用刷臉支付減少排隊時間,這些舉措本是為了讓學生吃得更安全、家長更放心、學校管理更高效。然而,在落地過程中,一些問題逐漸浮現。例如,部分系統在學生擁擠時難以準確識別,導致誤刷;有的系統重復扣款,家長若不仔細查看APP便難以發現。
深入剖析這一事件,不難發現政策落地與學校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每所學校的情況各異,有的學生數量多、食堂空間有限,高峰期排隊本就緊張,系統再出現卡頓,場面便容易混亂;重復扣款,則降低家長對校園餐治理對滿意度;有的老師對智能設備操作不熟練,在教課之余還需花費精力學習新系統。此外,學校在設備采購、系統維護等方面也面臨經濟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系統的穩定運行。
技術提供方在追求快速落地的同時,也需更加注重教育場景的特殊性。部分系統在開發過程中可能因周期緊張而未能充分測試,導致在實際使用中出現漏洞。更令人擔憂的是數據安全問題,學生的面部信息、消費記錄等敏感數據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設想。盡管政策中對數據安全有明確要求,但在執行層面仍需加強監管,尤其在6月1日已經實施《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后,不能將刷臉支付當成唯一的手段。
要破解這一困局,需從多方面發力。其一,基層教育局應更加貼近學校實際,避免“大干快上”的數字食堂推廣方式。例如,可先選取幾所學校進行試點,充分了解管理場景和技術難點,待技術提供商優化后再逐步推廣。其二,技術提供方應更加注重系統的實用性和穩定性,確保防重復扣款、離線模式等關鍵功能得到有效保障。其三,需明確各方責任,學校不應成為系統問題的唯一承擔者,技術提供方應對系統漏洞負責,監管部門也應對數據濫用等行為嚴厲打擊。
歸根結底,校園餐治理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吃得安心、家長托得放心。技術可以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好幫手,但絕不能替代教育的溫度。未來的數字食堂,既應有大數據分析營養搭配的細心,也應保留為特殊學生提供刷卡機會的暖心。唯有執行層、技術提供方、學校方三方協同努力,才能讓教育治理現代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每一名學生。
你們學校數字食堂運行得如何?你還有哪些好的建議?歡迎留言。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