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第十一個“全國放魚日”之際,“從高山到大海,助力瀕危魚類回家”科學放流主題活動在武漢、重慶、長沙、宜昌、揚州、舟山等24個城市同步啟動。本次活動共放流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等珍稀瀕危及土著魚類50萬尾,覆蓋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成為近年來規模最大、參與最廣的長江生態保護行動之一。
多方協作:構建科學放流新格局
本次活動由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漁業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中國休閑垂釣協會、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指導,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湖北省慈善總會、上海長魚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騰訊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等機構聯合發起,26家地方公益機構承辦,形成“政府指導+科研支撐+公益執行+公眾參與”的全鏈條保護模式。
在武漢主會場,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資源養護處處長羅剛表示,今年將試點設立“科學放魚體驗點”,通過智能漁技平臺實現苗種溯源、放流備案和全程監管,推動放流活動規范化、科學化。“此舉旨在解決傳統放生可能引發的物種入侵和生態破壞問題,讓公眾參與更高效、更安全。”
科學護航:瀕危魚類種群恢復成效顯著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指出,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五年來,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提升顯著,但中華鱘等旗艦物種的自然繁殖仍面臨挑戰。“科學增殖放流是種群恢復的關鍵手段,需結合棲息地修復和海洋階段保護,形成全生命周期保護體系。”
數據顯示,“長江有魚”公益項目啟動五年來,已在全國建立10座公益放流站,開展科學放流活動60余場,累計放歸珍稀魚類350萬尾。2025年放流規模較2023年增長127%,物種新增泰山赤鱗魚、斑鳠等6個本土特有魚種。
全民參與:公益創新激發保護合力
活動現場,湖北省慈善總會駐會副會長彭文潔強調:“慈善是生命的守護者。‘長江有魚’項目通過社會化動員,讓公眾從旁觀者變為行動者。”項目創新推出《中華鱘的故事》有聲課程、線上互動游戲等,吸引超百萬人次參與。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等企業還通過“公益寶貝”計劃撬動公眾小額捐贈,實現“每份善心都有回響”。
在揚州、舟山等分會場,中小學生、企業員工等通過科普講座、實地調研深度參與。湘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負責人表示:“科學放流不僅是投放魚苗,更是一場生態文明的全民教育。”
未來展望:共繪“魚翔淺底”生態畫卷
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利民表示,下一步將深化“人工繁育-科學放流-棲息地修復”三位一體保護模式,推動長江流域環保組織標準化協作網絡建設。“我們期待更多社會力量加入,讓長江重現萬物共生的生機。”
隨著50萬尾魚苗游向江河湖海,這場跨越24城的生態行動,不僅為長江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更標志著我國水生生物保護從“政府主導”邁向“全民共治”的新階段。(姜新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