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時隔五個月,特朗普最終還是忍不住了,而這次中美對話,掌握主動權的不是美國,因此中國直接向美國清晰地亮出了兩條核心底線。
而這也證明,美國想要靠關稅或者制裁來達到它們的目的,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這次中美通話,我國劃出了兩條什么樣的紅線?
自打上次在日內瓦宣布要消停一陣后,平靜的日子真沒過幾天,美國那邊就接二連三地出手,搞出一些讓中國很不滿的招兒。
他們對準中國的C919大飛機,卡住了關鍵技術和零部件供應,又盯著中國科技巨頭,說不讓美國公司用他們家造的那些處理人工智能的芯片。
甚至連一些賣給中國用來設計芯片的軟件技術,也給設限了,除此之外,去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也遇到麻煩,簽證停發,審核更是嚴得不得了。
面對這些動作,中國當然不會干站著,這不把手里的稀土牌打出去了,限制出口,這動作意思很明確:別把我逼急了。
這招確實讓美國感受到了疼,據說美國一家大型汽車廠在芝加哥的分廠,就因為稀土磁鐵庫存不夠,不得不暫停生產。
正是在這股緊張氣氛下,特朗普向中國發起了通話邀請,而中國也接受了,并在此次通話中開門見山,劃了第一條“紅線”,核心就是談經濟問題得講平等、互相尊重。
中國強調,既然我們之前在日內瓦邁出了對話解決的關鍵一步,中方也認真照著協議做了,美國就得實際看看這些進展,把那些被中國視為是挑事兒、是限制的措施撤掉。
中方話說得很硬:咱有誠意好好合作,但同時也有自己的原則,不能讓自己的權益受損,這話說白了就是警告。
如果美方非要踩這條線,中國肯定要反擊,某種程度上,之前對稀土出口的管制,已經在用行動表明:“我說到做到,別懷疑我的底線。”
除了經濟上的掰腕子,臺灣問題在這次通話里被中國推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并且清晰地標出了第二條、也是最關鍵的那條“紅線”。
中國直接點名,讓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務必小心謹慎,別讓“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把中美關系往沖突對抗的火坑里拖。
中方再次強調,臺灣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誰都不能插手,回顧歷史,中美當年建交是基于“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那是基礎。
可這幾年,圍繞臺灣的緊張氣氛越來越濃,有美國官員放話給媒體,特朗普政府正計劃加大對臺灣的軍售,數量可能比他第一任期內賣的總和還要多。
早在今年二月份,臺灣那邊也有消息說,正張羅著向美國買幾十億美元的武器,想借此得到美國的撐腰。
而這次通話以及前后這些事兒,其實也反映出了特朗普的特性,他總說自己擅長“交易的藝術”,能很快擺平沖突或達成協議,可那是放在跟其他國家上。
一旦有國家不吃美國霸權那一套,特朗普就沒辦法了,比如跟我們打交道,不管特朗普如何制裁或者壓制,我們都會毫不猶豫的反擊。
這次中美領導人通話,在一些觀察家看來,是一個信號,預示著中美關系的力量天平可能正在悄悄地變動。
中方明確地亮出紅線,拿出反制措施,顯示出在關鍵問題上的原則和強硬,無論是經濟上要求撤掉那些讓人不快的限制,還是臺灣問題上的不許干涉,都劃出了清晰的界限。
而美國方面在這次通話里擺出的姿態,以及隨后在學生簽證和部分關稅上采取的那些“退讓”動作,有人解讀說,那是在壓力下迫不得已的反應,不是真心示好。
比如美國對中國留學生的依賴,以及稀土一旦斷供對美國產業鏈造成的實實在在的影響,都被認為是讓美國不得不調整策略的直接原因。
雖然官方通稿里說,“協調、合作、穩定”是校正中美關系航向的關鍵,但更尖銳的解讀認為,這些詞兒背后藏著中國設定的條件和底線。
“協調”,指的是在臺海問題上別越界,“合作”,是捆綁了美國,得先解除對中國的那些限制,而“穩定”本身,就預設了必須管好潛在沖突的邊界。
這次通話絕不是中美博弈的終結,反而更像是東方力量在全球秩序中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一個開場,而中方劃下的那些紅線,特別是對臺灣問題發出的信號,構成了最直接的考驗。
當新的游戲規則出現,怎么在不跨過危險邊界的前提下處理如此復雜的關系,這是中美雙方都必須正視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