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哪天起,梳頭變得有點心驚膽戰。 以前隨便劃拉兩下就完事兒,后來發現梳子上纏的頭發越來越多,多到能團成個小毛球。早上起床,枕頭上也總散著幾根“離家出走”的頭發絲兒。心里就開始犯嘀咕:這掉得是不是有點多啊?真正讓我慌的是洗頭的時候——好家伙,每次洗完,手里攥著的那團濕頭發,都快趕上個小鳥窩了!看著地漏上糊著的那片“黑毛氈”,心就往下沉,感覺頭頂在漏風似的。
病急亂投醫,越救越心涼。 網上偏方試了個遍,生姜汁抹得頭皮火辣辣像著了火,頭發沒見多,倒收獲了一腦門兒小紅包;生發精華油乎乎糊在發根,頭發重得抬不起頭,出門風一吹,黏糊糊的頭發絲兒直接糊一臉,狼狽得像剛逃難回來;聽說黑芝麻管用,我吭哧吭哧一天啃三大勺,結果頭發沒見黑亮,體重秤上的數字倒是漲得挺歡實...這些歪招兒,錢沒少花,頭發該掉還是掉,該油還是油,只留下錢包越來越癟,人越來越喪氣。
轉機在我終于肯去看了醫生。 醫生扒拉我頭發看了半天,又讓我做了幾項檢查,最后嘆了口氣:"姑娘,你這主要是熬夜熬太狠,加上壓力山大,頭皮出油多,毛囊有點發炎萎縮了,不是啥基因大問題,好好調整還來得及!" 醫生幾句話像給我腦子開了光——原來頭發不是一夜間叛逃的,它早就在無聲抗議了!
我的自救路,就這么摸著石頭開始了:
1.吃上面,真不能糊弄了! 以前外賣續命的日子徹底翻篇。早上水煮蛋雷打不動,中午晚上食堂打菜,專盯魚肉雞腿、綠油油的青菜豆腐。那些嘎嘣脆的油炸零嘴兒?基本絕緣了。不是修仙,是頭發的小食堂(毛囊)也得營養到位才能開工啊!
2. 早睡!比啥護膚品都管用! 逼著自己十一點前必須躺平,手機扔得遠遠的。剛開始躺床上干瞪眼,后來慢慢習慣了,早上起來照鏡子,臉不腫了,眼神兒都亮了點兒。
3. 洗頭這事兒,學問大了! 醫生的話刻煙吸肺:洗發水得挑溫和的!踩坑踩到麻木之后,有次看一個成分博主分析,試了那個壹錦集,老實說真怕又踩雷。 結果發現它居然能搓出綿密泡泡,洗完頭皮有種終于能大口喘氣的清爽感,而且神奇的是頭發居然不澀!吹干后發根支棱起來了點,關鍵是,洗的時候掉發量明顯少了,地漏那塊兒終于不再堵得我心慌。當然這玩意兒也不便宜,但想想之前交的學費,至少這次沒白花。
4. 按摩頭皮,不花錢的保養! 網上學了個簡單手法,晚上追劇時就用手指肚輕輕按按腦袋,從腦門按到后脖頸,熱乎乎的挺解乏。感覺頭皮沒那么緊繃了,梳頭時拉扯感也輕了些。
堅持了小半年吧,變化是悄悄發生的。 最明顯就是洗頭時,手里那團“成果”小得可憐,現在也就五六根,吹頭發梳子上也基本干干凈凈。發縫看著沒那么寬了,扎馬尾時能感覺辮子比以前粗了一圈。最開心的是,現在隨手一撩頭發,指尖能感受到那種厚實的重量感,不再是以前輕飄飄的,生怕一碰就掉的心虛。
這段跟頭發死磕的日子讓我徹底明白了:脫發這事兒,沒靈丹妙藥。什么“三天止脫”“七天炸毛”都是耍流氓。得先搞清楚它為啥“罷工”(壓力?熬夜?吃錯東西?洗錯頭?),然后耐心地、一樣樣去修補。選洗發水就跟找對象似的,別光看廣告吹得天花亂墜,成分溫和、自己頭皮覺得舒服、洗完掉發少才是硬道理。
頭發是有記憶的,你對它好,它真能慢慢養回來。耐心點,給它時間,也給自己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