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投資人說,2025 年將是 To B 軟件的收購之年。論斷正在被證實。
作者|周效敬;編輯|燕子
6 月 4 日,蓋雅工場宣布收購人才發展解決方案品牌 “34Learning” 及其所屬公司。
這是繼北森收購酷學院之后,六個月內 HR 軟件領域發生的又一起收購事件。本次收購金額并未公布。
蓋雅工場聯合創始人兼 CEO 章新波 在接受牛透社獨家采訪時表示,公開金額對市場未必有積極意義,反而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猜測或干擾。
章新波更看重收購后的業務整合效果,而非交易金額這些財務細節。他坦言,“整合成功,再多的錢也是值得;整合不成功,再少的錢也是浪費”。
無論如何,外界的猜測難以避免。
蓋雅收購 34Learning 是為 AI 尋找更多的落地場景,還是為了多一張與友商競爭的底牌?
或者,在為 IPO 做準備,向未來的資本市場講述一個更具想象力的故事?
蓋雅的戰略意圖
蓋雅工場是國內頭部勞動力管理云服務商,被收購方 34Learning 是深耕人才發展十年的品牌。
蓋雅的收購動作究竟有何戰略意圖?
AI 在 HR 領域比較容易落地的場景有兩個:招聘和培訓。
當被問及本次收購是否為了尋找 AI 的落地場景時,章新波明確否認了 “為 AI 而 AI” 和 “拿著錘子找釘子” 的邏輯。
他表示,蓋雅的 AI 技術,比如技能智能體、排班智能體等,始終服務于人效提升這一垂直領域,而非孤立地開發通用型 AI 產品。
收購 34learning 的培訓能力,是為了將 AI 技術與員工技能培訓等實際業務場景更深結合,形成 “理念+數字化+運營” 的閉環。
2025 年 1 月,北森收購酷學院打響了今年 SaaS 收并購的第一槍,同時北森推出 AI Learning 產品。
隨后,蓋雅收購了 34Learning,這引起外界對 HR 軟件領域競爭不斷加劇的猜測。
章新波表示,蓋雅的戰略聚焦已讓公司 “嘗到甜頭”,不會陷入同質化競爭。
他說,中國 HR SaaS 市場足夠大,各家有自己的差異化定位,蓋雅專注人效,北森側重一體化 HR 產品,反而能形成生態合作。蓋雅本來就與多家 HR 廠商存在數據或服務對接,此次收購的培訓業務同樣可與其他廠商互補。
對于外界關于蓋雅 IPO 的猜測,章新波坦言,IPO 是長期目標,但并非此次收購的直接驅動力。
他更強調 “高質量增長” 的重要性,即通過業務整合提升現金流和客戶價值,而非為了資本故事盲目擴張。
蓋雅將 34Learning 的培訓服務與自身數字化工具結合,目前已經快速落地商業化,驗證了收購的戰略價值。
章新波反復提到 “火箭模型”,即以數字化產品為中軸,左側是理念與方法論(培訓 / 咨詢),右側是運營服務。
收購 34Learning 正是為了補足 “理念落地” 的短板,而非橫向擴張業務邊界。
這種 “業務互補、人效閉環” 的思路,或許正是資本更愿看到的長期主義故事。
能否改變企業培訓賽道格局?
2025 年 3 月,成立 14 年的 “云學堂” 正式更名為 “絢星智慧科技”,并明確公司定位為 “企業智能生產力建設服務商”。
這家數字化學習領域的龍頭企業,正式向 AI 科技公司全面進化。
“云學堂” 曾是國內企業數字化學習賽道的代名詞。
自 2011 年成立以來,其累計服務超 2500 家行業大客戶,并于 2024 年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唯一一家在美上市的數字化學習服務商。
然而,隨著 AI 技術的爆發式發展,云學堂的管理層意識到,單純依靠 “學習平臺” 的定位已不足以應對未來競爭。
在牛透社等媒體參與的專訪中,絢星董事長兼 CEO 盧睿澤 坦言:“云學堂的標簽太深了 —— 它被市場固化成了 ‘企業大學’ 的代名詞。但 AI 時代需要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他透露,直到 2025 年初團隊才下定決心斷腕重生。
直接誘因是 DeepSeek 等新一代 AI 技術的崛起。
“市場變化比預想更快,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切割舊標簽,徹底轉向 AI 科技公司的定位。”
5 月 21 日,北森在北京舉辦 “AI Learning 產品發布會”,宣布完成酷學院收購,并同步推出基于 AI 大模型的新一代學習平臺 —— AI Learning。
北森酷學院新一代的 AI Learning 平臺,是在原有企業學習平臺 eLearning 之上,增加了五個 AI Agent,包括:AI 做課助手、AI 學習助手、AI 陪練、AI 領導力教練、AI 考試助手,基本涵蓋從做課、學習、訓練再到考試的端到端、全場景學習過程,推進行業從 eLearning 到 AI Learning 的跨越。
蓋雅工場對 34Learning 的收購,這一動作的核心在于 “人效提升” 戰略的閉環構建,而非簡單的市場份額爭奪。
傳統企業培訓市場以課程內容為核心,競爭集中在版權課程、講師資源或平臺功能上。而蓋雅通過整合 34Learning 的培訓能力,將其與自身數字化工具(如智能排班、績效分析)結合,形成 “理念輸入 — 技能培訓 — 效果追蹤 — 績效優化” 的完整閉環。
這種模式將迫使競爭對手重新思考價值定位 —— 未來企業培訓的比拼可能不再是課程數量,而是 “培訓效果如何直接轉化為人效提升”。
據牛透社了解,蓋雅與 34Learning 的客戶重疊度達 20%,雙方整合后能快速交叉銷售,形成更強的客戶黏性。
這可能會刺激行業進一步分化,垂直領域的頭部企業,會通過對 AI 初創企業和咨詢公司的并購來補足短板,中小培訓機構則需選擇 “抱大腿” 或專注細分賽道,做一些行業定制化培訓。
短期內,傳統培訓廠商可能面臨客戶流失風險;長期來看,行業或將形成 “綜合型平臺” 與 “垂直專家” 共存的格局。
對于企業客戶而言,這種變化意味著更高效的培訓投入,但選擇合作伙伴時也需要更關注其技術整合與落地能力。
如何看待收購風險?
在行業收購中,團隊文化沖突、利益分配不均或核心人才流失都有可能導致業務斷層和整合不成功。
有些收購過于追求業務模塊的堆砌,而非圍繞核心戰略做縱深整合,導致資源分散、協同效應不足。
有些收購后,團隊融合、文化適配或利益分配出現問題,導致 “1+1<2”,甚至拖累主業。
有些收購目標不清晰,可能僅為了 “消滅競爭對手” 或短期增長,而非長期戰略互補,最終未能創造可持續價值。
章新波說,蓋雅過去也有過多次收購,也積累了豐富整合經驗。蓋雅是一個敢于承認錯誤,且錯了之后愿意去改正的團隊。不掩蓋問題,一旦發現整合偏差,會快速糾偏。
在此次收購之前,雙方已進行長期溝通,明確 34Learning 的培訓業務將專注人效領域而非泛化培訓,并將其融入蓋雅的 “火箭模型”(數字化+理念+服務閉環)。雙方已對此達成共識。
他們的做法是,34Learning 核心合伙人全職加入,確保管理層深度參與;提前設計激勵機制,把錢分好。
雙方的客戶重疊度達 20%,已有合作基礎,也能降低磨合成本。
在牛透社看來,若蓋雅能持續執行章新波強調的 “聚焦、互補、務實” 原則,此次收購有望成為 HR SaaS 領域 “垂直整合” 又一個標桿案例;反之,則可能重蹈行業常見并購后 “整而不合” 的覆轍。
說明:文章為牛透社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