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政府出臺的很多補貼和制度,本意都是為企業(yè)和社會提供便利。
比如“IT導入補助金”,就是2017年由日本經濟產業(yè)省下屬機構推出來的,初衷是幫中小企業(yè)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轉型。只要公司打算引進一些IT工具甚至包括做網(wǎng)站,最多能拿到350萬日元的補貼,這原本是一項推動數(shù)字化轉型的善意政策。
可惜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善意也慢慢被一些國人盯上了,變成了“薅羊毛”的新賽道。光是2020年到2023年,就被會計檢察院查出有1億4755萬日元的違規(guī)申領。
而在中文社交平臺某紅薯上,“350萬日元IT補貼申領流程”“IT導入補助金白拿秘籍”這類經驗貼隨處可見,不僅內容詳細,還把各種操作過程、成功經驗和返現(xiàn)套路公開成了“攻略”,吸引了不少人蠢蠢欲動。
和那些“分享經驗”的人聯(lián)系后,很快會被拉到微信,接著就有人用非常熟練的口吻介紹流程:“只需要公司提供決算書、營業(yè)執(zhí)照、納稅證明這些基本材料,我們幫你報,日本政府批得很快。比如報570萬日元的IT工具采購,就會批350萬日元補貼。”
操作實際是這樣的——中國系企業(yè)客戶把570萬日元打給A公司,A公司再返還350萬現(xiàn)金。然后客戶拿到政府給的補貼350萬日元,這一套走完,賬面上就多出了700萬,減去原來570萬“支出”,實際上客戶白撿130萬日元。而A公司只需要實際給客戶一套價值220萬日元的收銀系統(tǒng),拿到了220萬日元(11萬人民幣)。
這些“IT工具”其實就是隨便找個下載型軟件,你買不買、用不用都不重要,關鍵是賬面流程得做足。只要賬面手續(xù)齊全、流程正規(guī),補助金很容易到賬,而且返現(xiàn)都用現(xiàn)金交易,銀行流水也查不出來。
問他們成功率有多高?對方絲毫不避諱:“我們三年前就成了官方IT供應商,已經幫1000多家公司申報了,成功率96%。”如果每家公司分得220萬日元,粗算下來,這些年光一家中介就賺了至少20億日元。至于風險,對方一臉淡定:“流程都是按規(guī)定來的,查不出來。如果擔心被查,補貼到賬就把公司注銷,也沒人能找你麻煩。”
但這些看似“聰明”的操作,其實是在一點點透支日本社會的制度信任。在日本,很多行政流程都特別依賴大家自覺守規(guī)矩。材料很簡單,審核也寬松,說白了靠的就是彼此信任。可只要出現(xiàn)“鉆空子”的人,這種信任型社會的好處就很容易變成被薅的“漏洞”。本來是讓企業(yè)用補貼做升級,結果錢進了套利者口袋,善意的政策也被折騰得面目全非。
這里面到底是日本的規(guī)則太寬松,還是某些人太會鉆空子,無孔不入?其實兩者都有成分。對日本來說,當善意的制度遇到最會鉆空子的國人,如何經得住考驗是繞不開的新課題。
當然這不是某個群體的問題。面對全球社交網(wǎng)絡和無孔不入的信息流動,其實有利可圖,“高手”永遠不會少。只不過信任型社會也得有“安全閥”,否則最后受傷的還是老實做事的人。
而在某紅薯上公然曬“補貼攻略”、詳細介紹操作流程、甚至貼出成功截圖,等于是主動給日本執(zhí)法機關遞上“證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并不是誰的“法外之地”,那些以為只有“圈內人才懂”的玩法,哪天就可能成了監(jiān)管部門的突破口。一旦被查,不但之前的辛苦泡湯,還會留下不可磨滅的污點,甚至把牢底坐穿。
規(guī)矩和底線,最后都是給自己留后路。人哪,別把一時的小聰明當成資本,也別覺得海外平臺就是安全區(qū)。身在異國他鄉(xiāng),心存規(guī)則之外的僥幸,往往是最大的不幸。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一點都不假。與其花心思鉆漏洞,不如把精力用在實實在在的發(fā)展上。畢竟只有健康、公平、可持續(xù)的制度環(huán)境,才是真正值得守護和珍惜的東西,否則你來日本干啥呢?
在異國他鄉(xiāng),我們每個人都繞不開一個選擇:是在規(guī)則里做一個被信任的人,還是把自己變成“聲名狼藉的漏洞玩家”?最終留下來的,不只是金錢的得失,更是你的人生軌跡和在社會中的名聲。這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