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長三角,一條千億級合成生物制造大走廊已經悄然成型。
近日,浙江省委旗下官媒 浙江在線,發布了題為“科創向“新”行 | 一條合成生物制造大走廊何以千億?”的專題稿件。
記者團隊走訪了華東合成生物學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 ),并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院院長鄭裕國。
他介紹了一條橫貫長三角的近千億級綠色產業帶:西起杭州拱墅,東抵舟山群島,北拓滬蘇皖,整合6家地方研究院、12家龍頭企業及多個國家級、省級實驗室平臺資源。
長三角合成生物制造大走廊已初具規模
據悉,2024年度,大走廊實現總營收超900億元,較2022年的290億增長213%。下一步將擴大大走廊的影響力,逐步往河南鄭州鶴壁、河北秦皇島、內蒙古、新疆延伸,向全國推廣。
力爭到2030年構建起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生物經濟創新網絡,成為彰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在全球生物產業分工體系中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
順著長三角這條主軸,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值得關注的產業集群與特色園區,在下文中將為讀者朋友一一介紹,以作交流分享。
“國家級高速公路” 布局AI+合成生物
G60本是一條國家級高速公路的名字,2016年上海松江區發起并率先啟動G60松江科創走廊建設,G60科創走廊1.0版由此而來。
經過數年迭代,如今這已是一條串聯上海松江,江蘇蘇州,浙江杭州、湖州、嘉興、金華,安徽合肥、蕪湖、宣城9個市(區)的國家級戰略平臺。
發展合成生物與生物制造,這里強大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是最大的底氣。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G60科創走廊的九個城市擁有9813家生物醫藥企業,占全國生物醫藥企業總數的14.67%。
在中試與產業化平臺方面,這里有杭州中美華東合成生物概念驗證中心,自2022年底成立以來已完成40多個項目的入庫,其中20項已經通過驗證并成功落地轉化,孵化了6家創新企業。
除此之外,由上市龍頭華恒生物牽頭的“合肥市人工智能驅動生物制造研發及中試示范基地”也已在相關平臺公示,預計形成年綜合中試規模5500噸。
在今年五月,這里還舉辦了“AI賦能合成生物學”要素對接會,從基因線路優化到系統級調控,從實驗室自動化到產業智能決策,聚焦AI與合成生物學的深度融合。
常州 瞄準長三角“合成生物港”
在長三角地區還有一座城市,肩負著打造長三角一流“合成生物港”的目標,那就是常州。
在常州高新區有一座長三角合成生物產業創新園,于2023年開園至今已聚集61家合成生物企業,累計總產值達105億元,今年一季度更是再添10個新項目。
在產業 方面,布局了由黃和院士領銜的南師大合成生物學產業研究院以及南師大合成生物學產業研究院中試平臺、驗證平臺,已匯聚了13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
長三角是中國合成生物產業規模最大、也最值得關注的產業集群。
在智藥局不完全統計的中,總部位于長三角的企業有92家,占據版圖的“半壁江山”。
文章篇幅有限,僅介紹了直接以“長三角”為名的相關園區及戰略平臺,但相信透過這一批產業集群,我們能一窺中國合成生物產業發展的最新風向和強大勢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