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文下,一位網友留言說自己“ 這休假一個月全職陪月子帶娃,也快得抑郁癥了,每天休息不好,喂奶換尿不濕,清洗奶瓶,還要做飯,幾乎全能奶爸了,比上班還累。”
本來就來繼續聊聊帶娃的法律問題。
“別人休陪產假是坐月子,我休陪產假是坐牢子。”一位90后奶爸在社交平臺上的自嘲,戳中了無數新手父母的心酸。他曬出的日程表里,凌晨三點喂奶、清晨六點買菜、上午十點哄睡,24小時被切割成碎片化的育兒戰場——原來在“為母則剛”的敘事背后,“為父則崩”的困境同樣真實存在。今天就用法律來看看那些藏在尿不濕和奶瓶背后的權益真空。
一、當“法定陪產假”變成“無限期義務工”
江蘇規定男方護理假15天,北京、上海等地也僅有15-30天不等的陪產假。但現實中,多少爸爸的“產假”變成了全年無休的硬仗?法律規定哺乳期女職工每天有1小時哺乳時間,可全職帶娃的爸爸們連“上廁所自由”都是奢侈品——他們既不屬于“產假”保護對象,又不適用“哺乳時間”條款,成了法律保障的隱形人。
更荒誕的是,當這位奶爸累到抑郁時,法律反而可能成為他的軟肋。民法典規定撫養權判決要考慮“最有利于子女”原則,但抑郁癥常被誤解為“不適合撫養”的證據。就像律師提醒的:“抑郁癥對爭取撫養權不利”,這種偏見讓多少父母在崩潰邊緣還要強顏歡笑?
二、家務勞動的價值,不該只是“愛的奉獻”
“我老婆說房貸是她還的,讓我滾出家門。”另一位全職爸爸的遭遇,暴露出法律認知的殘酷現實。民法典明確規定婚后收入屬于共同財產,但有多少人覺得“沒賺錢=沒貢獻”? 當社會還在爭論“全職媽媽該不該領工資”時,全職爸爸們連道德聲援都難以獲得。
更扎心的是經濟補償機制的空缺。日本《育兒介護休業法》規定企業需支付67%工資,德國父母共享14個月帶薪育兒假——而我們連“育兒抑郁專項保障”都尚未落地。那位累到抑郁的奶爸,花的是自己的積蓄,耗的是自己的健康,法律卻給不了他一張“病假條”。
三、打破“孤軍奮戰”,需要全社會“組團帶娃”
改變或許可以從這些細節開始:
1、延長爸爸的“法定存在感”:參考瑞典480天共享育兒假,讓“父母同休”成為可能,避免媽媽被迫中斷職業、爸爸困在無限期“義務勞動”中;
2、給家務勞動明碼標價:離婚時家務補償金不應只是象征性5000元或5萬元,而要根據市場價折算月嫂、保潔、廚師的多重價值;
3、建立育兒抑郁救助機制:將產后抑郁篩查納入婚檢孕檢,讓心理咨詢像產檢一樣可報銷;
4、用法律給“豬隊友”上發條:像長沙發出的《家庭教育令》那樣,對缺席育兒的配偶進行法律訓誡。
那位崩潰奶爸的評論區里,有位媽媽的留言讓人淚目:“原來男人帶娃也會抑郁,那我們女人這些年是怎么扛過來的?”這恰恰說明,育兒從來不該是性別戰爭,而是需要制度托底的共同體戰役。當法律能正視那些凌晨三點的奶瓶、腱鞘炎貼膏藥的手腕、以及藏在笑容背后的抑郁情緒,才是真正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開始。
畢竟,愛的最高境界不是自我感動式的犧牲,而是讓每個育兒者都能理直氣壯地說:“我累了,需要換班?!?/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