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全家都是土生土長的鄭州人,燴面的湯頭要濃,休閑的方式愛逛商都遺址、人民公園、大衛城,連旅游都習慣往中原大地跑。
但今年我老婆突然提議:“要不換個地方?去沈陽轉轉!” 說實話,我對沈陽的印象還停留在老工業城市,感覺路遠、費錢、沒意思,心中不大想去。
直到老婆拿出一個視頻:沈陽竟是清朝的發祥地兩代帝王都,擁有沈陽故宮、清福陵、清昭陵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而且,九一八事變在沈陽爆發,這段歷史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
去那不僅可以提醒兒子銘記歷史,還有就是兒子喜歡鋼琴和乒乓球,郎朗和馬琳也都是沈陽人。我一聽,為了兒子,當天就訂了去沈陽的高鐵票。
一到沈陽,我就被那股 “厚重風” 震撼了!中街像一條時光隧道把古今輕輕連接,街邊既有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又有現代時尚的購物中心。
住在沈河區的老城區里,清早推開窗就能看見滿族風格的屋檐,遛彎的大爺手提鳥籠,調子一亮就是《大觀燈》的選段,尾音還帶著雪粒子似的爽利。
雞蛋餅攤前騰起熱氣,穿棉襖的大爺搓著手哈氣,排隊時還不忘嘮兩句 “今兒天兒真敞亮”—— 這場景在鄭州可不多見。
頭兩天我們就在市區里轉悠:沈陽故宮必須去,沿著青石板路漫步,一抬眼就是金碧輝煌的大政殿、古樸典雅的鳳凰樓,還有藏在紅墻后的皇家秘史,感覺像在翻閱一本厚重的清史畫冊。
張氏帥府的傍晚最迷人,夕陽灑在歐式建筑上,導游講述著張作霖的傳奇故事,我爸聽得入迷:“這父子倆的傳奇故事,聽得人比看《大染坊》還入迷!”
至于西塔街嘛,朝鮮族冷面爽滑勁道,打糕香甜軟糯,我閨女攥著糖葫蘆不肯撒手;步行至中街附近,沈陽金融博物館正矗立在街角,晚上燈光一亮,整座建筑像一座歷史的燈塔。
后幾天我們跑得更遠:沈陽北陵公園的清昭陵莊嚴肅穆,孩子趴在石像身前數石獅,我卻在 “神功圣德碑” 前盯著那些古老的文字發呆 —— 鄭州的商都文明,和這清朝的皇家陵寢,都是歷史的瑰寶啊!
爬輝山那天風特別大,山間的小路蜿蜒曲折,我扶著欄桿往上爬,突然冒出句:“這山路七拐八繞的,爬著比逛少林寺還費腿!” 全家笑倒一片。
說到吃,沈陽人真是把 “東北菜” 過成了豪邁的藝術!西塔大冷面館的冷面冰涼爽口,老邊餃子館的餃子皮薄餡大,李連貴熏肉大餅香氣四溢,我連吃三天還沒嘗遍。
老四季抻面試了,筋道的面條配上清冽的骨湯,倒像是給味蕾換了件薄紗,但我媽偷偷說:“還是咱鄭州的燴面更合口味!一方水土一方味,這話真不假。”
最驚喜的是鍋包肉 —— 金黃酥脆的外皮,酸甜可口的醬汁,我兒子差點連盤子都啃了。至于烤冷面?雞蛋、香腸、洋蔥在鐵板上滋滋作響,攤主大姐問我:“要加辣醬不?” 我一激動飆出鄭州話:“多放點咯!” 結果被辣得直吸氣。
在沈陽待了整整五天,臨走前夜我們在沈陽故宮看夜景,站在大政殿前,望著融合滿漢風格的八角重檐,忽然想起導游說的 “沈陽是清朝龍興之地,也是多民族碰撞的十字路口”,我忽然冒出三個怎么也想不通的疑問:
第一,沈陽的皇家建筑,為什么能把滿族的元素和漢族的風格融合得如此和諧?難道當年的工匠都是 “文化調和大師”?
第二,都說 “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可沈陽故宮和北陵的布局,光是為了彰顯皇家威嚴嗎?
第三,走了那么多座老城,沈陽總讓我覺得格外 “矛盾” 又格外和諧,為什么它能把工業重鎮的硬朗和歷史古城的柔美結合得如此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