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長安的荔枝》是一部“微觀史”視角打開的小說,但并不代表它沒有宏觀歷史的視角。
在小說中,這種宏觀視角集中體現在最后一個章節。
李善德費盡千辛萬苦把荔枝從嶺南運回,本應該他功成領賞之時,他卻問了句荔枝轉運的錢糧何來,仔細思量了下荔枝為誰而運。這一問一思不要緊,朝堂上的虎擲龍拿、蟻斗蝸爭都顯了形,李善德由此對宦海更加心灰,右遷嶺南。沒想到,竟然因此意外避開了安史之亂的離難。
通過這個章節,歷史的大軌跡和小人物的命運之間微妙的糾纏聯系,便躍然筆尖了。
從小說到劇集,保留這種宏觀歷史視角是必需的,但要是“照書拍”只用思與辨的方式來表現,又不符合視聽藝術的規律,難免生硬。
劇版《長安的荔枝》的巧妙之處便在于,通過加入鄭平安這個角色,引入了一條深切口的權謀副線。借左相、右相的朝堂之爭,《長安的荔枝》把原著小說后置的宏觀視角提前,避免了只用思與辨來表現宏觀歷史視角的生硬感。
從人物塑造來看,鄭平安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中間人物。
他是家道中落的名門之后,是小吏李善德的妻弟。和謙遜老實的李善德不同,他心懷光耀門楣的野心。他靠著長袖善舞的特長,干起了“陪酒侍郎”的工作。但安身立命并不是他的終點,他追求的是走進由帝王將相書寫的大歷史,為此不惜主動成為棋子,參與到朝堂爭斗的“大事件”中來。
通過鄭平安這個線索,圣人之下的最大權力博弈——左相、右相之爭,被擺上了明面。他的嶺南之行,還暗示了長安和地方的微妙權力關系。大歷史和微觀史在這個人物身上交界,鳥瞰視角和顯微之察由這個人物聯通。
他就像一個有力的注腳,時刻向觀眾交代著,小人物李善德的命運究竟在被一種什么力量裹挾。
從戲劇性上來看,鄭平安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助手”。
兩個人有著不同的性格、價值觀和處事方式,碰撞之中讓原本略顯單薄的“苦旅”,活色生香。到了嶺南后,兩人的任務線不斷交織,既反映了廟堂之爭對小人物命運如“蝴蝶效應”一般的影響,也讓故事在微觀與宏觀之間流轉自如。
還值得一提的,是鄭平安這個角色的喜劇調性。有了他這么一個“活寶”式的人物從中調劑,原著中那個幾次欲尋死的困頓小吏李善德,苦澀少了幾分;小說里那個鷹視狼步的嶺南大吏何有光,鮮活多了幾分;甚至那個負責狐假虎威的浮夸掌書趙辛民,都活絡生動了起來。
可以說,多了一個鄭平安,《長安的荔枝》界面“友好”度至少能翻一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