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將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評價國民黨將領王耀武的軍事能力,說:“他極為聰明,能看穿事物本質,預見性強。”認為“國民黨中最會打仗的將領”,一個是王耀武,一個是杜聿明。王耀武與粟裕長期對戰,粟裕說王耀武最會打仗,并非有人說的“自我抬高”,為什么呢?
因為,這是粟裕基于對對手軍事才能認可的客觀評述。
粟裕與王耀武的較量,始于1934年的譚家橋戰役。當時粟裕是紅十軍團參謀長,王耀武為旅長,他奉命率部“圍剿”北進的紅十軍團,正是因為他識破了紅十軍團的伏擊,反包圍紅軍,使得紅十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粟裕率800人突圍逃出。正是因為這一仗,王耀武從旅長直升為師長,也讓粟裕對王耀武這個宿敵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抗日戰爭中,王耀武成為蔣介石的嫡系主力74軍軍長,并指揮了許多大仗,相較于節節敗退的國民黨軍,他打得十分精彩,如他指揮的上高會戰被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這一戰以靈活的戰術殲敵1.5萬余人;在湘西會戰中,王耀武巧妙利用地形分割日軍,擊敗日軍王牌師團,奠定國民黨軍大反攻的基礎。而74軍,由于王耀武的率領,打成了國軍第一王牌。
在解放戰爭中,粟裕再次與王耀武在戰場上相見,并且互為敵手,多次對陣大戰。
1947年2月在萊蕪戰役中,粟裕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圍點打援,殲滅王耀武部5.6萬人;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粟裕集中優勢兵力,“虎口拔牙”全殲王耀武的起家部隊——精銳74師,擊斃敵師長張靈甫;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中,粟裕先是用政治攻勢瓦解敵守軍一部,接著強攻濟南城,八天八夜硬是把王耀武詡為“鋼鐵堡壘”的濟南城解放,王耀武化裝出逃被俘,由此兩人結束了長達14年之久的較量。
在與王耀武的較量中,粟裕對王耀武的戰術有著深刻的體會,知己知彼,才將王耀武徹底打敗。陳冠任暢銷書《大河向東:他們為什么追隨毛澤東》說:“兩人跨越14年的較量,既是軍事上的博弈,也有將帥間的互相了解,甚至還有些惺惺相惜。”
粟裕評價杜聿明“只能在有利條件下發揮最大效用”,而認為王耀武具備“逆境作戰能力”。如萬家嶺戰役中,王耀武親派敢死隊攀絕壁奇襲日軍,殲滅日軍106師團主力,創下“日軍師團級部隊被全殲的先例”。這種“活閻王”式的頑強作風(日軍稱“寧碰閻王莫碰老王”),正是粟裕所推崇的將領特質。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粟裕對王耀武的評價,體現出一種“超越立場的專業尊重”。
但是,這種高評價,并非粟裕的虛夸之詞。對王耀武的軍事才干,不僅粟裕有較高評價,陳毅也曾說過:“勿小看王耀武。”在國民黨軍的內部,王耀武也是公認的會打仗的“五虎將”之一。因此,粟裕對王耀武的評價,實為敵我雙方的共識,并非個人一家之言。
此外,粟裕評價王耀武的軍事才干時,多次強調王耀武的敗因包含“國民黨內耗及戰略失誤”。而作為另一方當事人,王耀武也坦言:“粟裕用兵如神,我輸得心服口服。”被特赦后,王耀武直言最想見粟裕一次,并反思過去的較量說:
“解放軍贏在民心,輸給粟裕不丟人。”
因此,粟裕對王耀武的評價,本質是職業軍人對專業能力的純粹評價。兩人14年交鋒從譚家橋的初遇(1934)到濟南的終局(1948),既是軍事藝術的較量,也是個人信仰的較量。王耀武在抗日戰場證明其“鐵軍”統帥之才,而敗于粟裕,則主要是其信仰之敗。陳冠任著《大河向東:他們為什么追隨毛澤東》講述了王耀武之敗的前因后果,該書為中共黨史出版社的年度暢銷書,曾經,名列中國政治軍事暢銷書榜第九名(如圖)。友情提示:該書已經出現盜版,請到正規書店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