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呂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臨朝聽政奪回太后,這對后世尤其是兩漢影響巨大,東漢一朝就有現六位太后臨朝執政,是中國歷史上母后臨朝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朝代,期間效仿者眾多,但后世對于牝雞司晨史書評價普遍不高,但唯獨有一位太后歷代史家都評價頗高,此人就是鄧綏,她是漢和帝劉肇第二任皇后,被譽為“皇后之冠”。
鄧綏出身顯赫,典型的世家門閥,具體到鄧綏個人,她的祖父是光武帝“云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劉秀稱帝后,鄧禹被拜為大司徒,拜右將軍,高密侯,以特進奉朝請,明帝時進位太傅。父親鄧訓是鄧禹第六子,官居武威太守,護羌校尉,因為不是長子,所以地位不高,其母陰氏,是劉秀皇后陰麗華堂弟之女,由此也可見鄧綏的門第的不凡。
鄧綏自幼就表現出其的優秀,鄧綏五歲時已知書達禮。年邁的祖母對鄧綏很是鐘愛,一次親自為她剪發,因年高目昏,剪刀誤傷到她的前額,血頓時就淌下來。鄧綏卻忍痛不說,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直到剪發完畢,旁人見她額上流血,驚問她為何忍耐不說。鄧綏答說:“不是不知痛,實在因為太夫人是因為喜歡我才給我剪發,如果喊痛,轉傷老人身心,所以只好隱忍!”五歲的小孩子就能體貼別人,實在是難得,而鄧綏的孝順是一以貫之的。十一歲的時候,她的父親鄧訓去世,鄧綏晝夜哭泣,三年不吃鹽和蔬菜,以表達對父親的哀思,最后憔悴到親人都認不出來。
鄧綏自幼聰慧,六歲就能寫篆書,十二歲時可以背誦和講解《詩經》及《論語》,她經常提一些很難的問題請教兄長們,而諸兄長也答不出來。東漢時期雖然還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言論,但彼時社會觀念中對女子的主要要求是操持家事,對讀書并不熱心。母親陰氏不止一次勸她說:“你不學女紅,專心文學,這不是你一個女孩應該做的事情”。于是鄧綏就白天學習女紅,夜里讀典籍。
鄧綏十三歲時,其父因病去世。當時漢和帝劉肇漸漸長大,到了大婚的年齡,此時漢光武帝皇后陰麗華的兄長陰識的曾孫女已經入宮,陰女年少聰慧,明艷動人,又是外戚出身,因此一入宮就是貴人,永元八年再立為皇后,鄧綏與陰后同時入選,家事不亞于陰家,但因三年喪期未滿,所以暫時不能入宮。
三年后守孝期滿,16歲的鄧綏除去了喪服,再次入宮,這時她出落得越發明艷不可方物,天生絕色,鄧綏入宮第二天就被冊封為貴妃,僅次于皇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和帝對她是愈發寵愛,一度超過皇后陰氏,但鄧綏并不恃寵而驕,為人處世謹慎依舊,每當宮宴會,諸嬪妃都攀比修飾,只有鄧綏淡妝淺抹。日常進謁陰后小心伺候,她陰后同時進見和帝,她不敢與陰后并行,每次和帝有所問,只有等陰后先說完才講話,以至于和帝都說她過于謹慎。
即便是對與她地位相等的嬪妃和地位不如她的貴人,她也都很謙遜照顧,就是對侍女隸役,也都沒有一點架子。因此宮里的人對鄧綏都有好感,后來,鄧綏偶然患了感冒,和帝忙令鄧氏家屬前來探望,這可是皇后才應該享有的待遇,可鄧綏卻屢次勸諫和帝說此事不妥。并下令禁止家人入宮,由此和帝對她越加寵幸,但越是如此,皇后陰氏因嫉妒而暗中將她視為仇敵。
此時無論是陰后還是鄧綏都沒有孩子,期間雖有妃嬪生子的嬪妃,但孩子皆早早夭殤,在此期間,陰后對鄧綏妒恨日深,于是就和外祖母鄧朱商議,派人施以巫蠱之術咒死鄧綏以泄恨,也許是詛咒錯了,導致和帝忽然抱病垂危,陰后對此恨恨說:“我若得志,不使鄧氏再有遺類!”
宮人多對鄧綏心存好感,于是將陰后的密語轉告給她,鄧綏流淚說:“我竭誠盡心侍奉皇后,卻是這樣的結局,不如先自引裁,上可報帝恩,中亦解宗族之禍,下不致為人彘,雖死也得瞑目了!”恰在此時,漢和帝病好了,在得知陰后私下詛咒宮廷之后,立即下旨將鄧朱以及她的兩個兒子鄧奉、鄧毅,陰后弟陰軼、陰輔、陰敞一律下獄,事情查清之后,便廢去皇后陰氏,陰后只得繳出璽綬,幽居于寂寞的冷宮,不久后愁病而死,當天抬出宮外,葬在荒野里。不久后其父陰綱畏罪喝毒藥自盡,她的弟弟陰輔死在獄中,外祖母鄧朱也受刑過重斃命。家屬多被流放日南比景縣荒蠻之地。
漢和帝隨后冊立了鄧綏為皇后,按照慣例,和帝應加封鄧氏家族為侯,鄧綏多次不允,因此她的兄長鄧騭始終僅是一個虎賁中郎將的小官。到此,鄧綏都是一代賢后的模樣,令我想起明帝的馬皇后,兩者何其相像。然而,鄧綏并不是馬皇后,上天給她的人生劇本大不相同。
鄧綏當皇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元興元年十二月,27歲的漢和帝駕崩。當時儲君未立,后宮生子多早殤。宮中被視為兇地,遇有嬪妃生育,于是就將生下的孩子抱出宮外寄養于民間。和帝死后,群臣還不知道皇子的下落,鄧后知道少子劉隆此時寄養在民間,不過才生下一百天,當下抱入宮里立為天子,是為殤帝。鄧綏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當時她年僅二十五歲。
鄧綏未以能找到其他皇子為由,就是希望由和帝的后嗣繼承帝位,還有可能的是,鄧綏看到一個機會,不論她真實的理由是什么,都希望借此掌控權力。公元105年,出生百日的殤帝繼位,鄧綏得以用太后的身份臨朝執政。
鄧后主政后嗎,接連下詔大赦天下,又削減宮內日常的費用,郡國進貢的東西全部減半,這一年連月下雨,許多郡國患了水災,鄧后就減免租稅,各處祭祀全部罷免。兩年后殤帝因感冒風寒而倉促夭折,鄧后與兄長車騎將軍鄧騭在禁中商定立清河王的兒子劉祜為帝,是為安帝。安帝才十二歲,不能親政,仍由鄧太后臨朝聽制。
如果說第一次迎立殤帝,還可以解釋為希望由和帝后嗣繼承大位,并無私心。但再次舍去年長的平原王,而立才十三歲的旁宗劉祜,鄧綏的心思已經昭然若揭:她就是要以太后的身份,掌控大權。
以太后的身份臨朝,一執政就是十六年,鄧綏做得很優秀。元興二年夏,鄧后親自去洛陽寺審查冤獄。有個死囚因被誣殺人屈打成招,見到鄧后,他畏懼官吏不敢喊冤,鄧后即將離去,那個囚犯舉頭想說又不敢說。鄧后便詳細問他所犯之罪,于是為他昭了雪,并立刻將洛陽令下獄抵罪。
鄧綏對自己的宗族頗為約束。雖然為穩固自己的權力,鄧綏在臨朝之初就以其兄為車騎將軍,并加封其他鄧氏兄弟,但她同時詔告天下,各個司法機構不得袒護鄧氏姻戚及賓客。
十年后,也就是在安帝二十二歲,冊立貴妃閻氏為皇后。元初七年,立皇子劉保為太子。劉保為后宮李氏所生,安帝本想立李氏為后,因閻氏與鄧后戚誼相關,只好讓她做了皇后。閻后素性妒忌,將李氏用毒酒鴆死,只留下了劉保。因鄧后的關系,誰也不敢追問。但閻后無子,最后只能立劉保為太子。
按照皇朝正統觀念,太后臨朝稱制只是暫時替年幼的皇帝掌管政事,皇帝年長就應該歸政,退回后宮。也就是說,臨朝稱制是特殊情況之下的過渡,并非常態。太后是皇權守護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導者。
安帝長大后與鄧太后漸漸有了隔閡。安帝此時已經大婚,而且已經有了太子,群臣都希望讓皇帝親政,可鄧太后卻沒有還政的意思,而凡有臣下的奏疏中,凡有提到要她歸政者,便嚴加懲處。此時的鄧后雖然對鄧氏家族子弟訓誡較嚴,但這時聲勢已是顯耀天下,宮廷內外都對鄧家子弟曲意趨承。
郎中杜根,上書請鄧后歸政。鄧后大怒,令將杜根裝在大布袋子里用杖打死,然后棄尸城外。杜根命大未死,漸漸復蘇,但他仍然裝死僵臥,直到三天后眼眶中生了蛆,檢查的人完全放心離去,他才逃奔宜城山中,隱姓埋名以避難。平原郡吏成翊世也奏請太后歸政,被坐罪系獄。
永寧二年三月,鄧后身體不適,竟至吐血病勢日重一日,不久去世,時年四十一歲,臨朝聽政有二十年。鄧綏死后,安帝才得以親政。尊謚鄧綏為和熹皇后,與和帝合葬在慎陵,她死后三月之內,鄧氏親族即被免官、流放、被迫自殺,其兄長鄧騭及鄧騭之子都絕食而死。一日身死,全族落得個凄慘下場,鄧綏的結局很難說得上完滿。
不知道當她貪戀權勢,不愿歸政時,是否有想到過自己死后親族的歸宿?依她的聰慧,我想肯定是有所預料的,但她沒有做出保全親族的選擇。人言權力是男人的毒藥,其實不惟男人,對女人也是一樣。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