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東吳丞相陸遜,白衣渡江奪荊州、夷陵之戰火燒連營、石亭之戰巧破曹休……
就是這樣一位身經百戰、左右江東政局數十年的棟梁之臣,最終卻也在權力斗爭的漩渦中隕落。
若說三國最憋屈的死法,“憤恚致卒”的陸遜絕對榜上有名。
秉公直言,慘遭誣陷
孫權年邁之后,儲君之位的爭斗,鬧得不可開交。
實際上的長子孫和本是名正言順的太子,為避免爭儲矛盾,孫權本應幫助太子鞏固地位。
可或許是孫權年事已高,有些糊涂了,偏偏又對四兒子孫霸寵愛有加。
久而久之,孫霸有了爭奪皇位的野心與信心,而太子孫和的地位則岌岌可危。
東吳朝廷頓時風聲鶴唳,官員們紛紛揣測風向。
一幫老臣不能輕易表態,可明里暗里也沒少安排家中子弟“選邊站隊”。
全琮便是其中之一。
全琮擔心站錯隊影響家族前途,于是寫信給陸遜,希望陸遜能給自己指明方向。
話雖這樣說,可實際上全琮的次子全寄,已經投身孫霸門下了。
全琮的這封信,多少有些試探拉攏的味道。
畢竟,位高權重的陸遜雖然不站隊,可到關鍵時刻,他一定是擁護嫡長制度的。
孫霸這一邊,想要得到陸遜的支持,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能讓陸遜保持中立,兩不相幫,那對孫霸一黨來說,也算是助益了。
可陸遜為人一向清正剛直,面對全琮的暗示,他不僅沒有順勢附和,反而直言不諱地勸誡了他一番。
他告誡全琮,子弟當以才能立身,若倚仗黨羽爭寵,必致國政混亂,為君王所忌。
這話本已讓全琮臉上掛不住,誰料陸遜看在多年的交情上,又補了一句狠話:
你要是想保家門無虞,不如效仿金日磾之舉,自己動手把兒子殺了,以全門風。
這話以史喻今,說得很誠懇,可落在全琮耳中,就實在有些難聽了。
全琮不但沒聽進去,還與陸遜反目成仇,轉身就對他發難。
他誣告陸遜的兩個外甥虛報軍功,孫權聽信讒言,將兩人發配邊疆,而陸遜本人也因此受到牽連。
在這場“宮斗”、“政斗”風波中,陸遜的表現確實過于單純了。
畢竟他在東吳集團舉足輕重,這樣的人物,又怎么可能保持中立,獨善其身呢?
更大的風暴,還在醞釀。
卷入政斗,郁郁而終
隨著孫權越來越傾向于傳位孫霸,太子孫和也察覺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他暗中派人刺探父皇是否有廢儲之意,探聽到了孫權與楊竺在密議廢儲之事。
孫和等人多次請陸遜出面求情,陸遜再想保持中立也沒有辦法了。
為維護儒家禮制,他必須擁護嫡長子孫和。
就在陸遜不斷上書求情時,孫權也意識到自己打算廢儲的事顯然是泄露出去了。
一怒之下,他抓了楊竺,還有太子太傅吾粲和太子親信陸胤。
幾個人一通互咬,結果卻是楊竺屈打成招,承認自己泄密。
與此同時,他還給陸遜也編了二十多條罪名。
此前因全琮陷害,孫權與陸遜之間就已有芥蒂,如今更是失去了孫權的信任。
孫權雖然沒有問罪陸遜,卻也屢屢因此事責備他。
說到底,陸遜是為禮法而諫言,并非私心。
一向耿直剛正、謹慎自律的他,如今卷入這場風波,心中氣憤、痛苦,卻也百口莫辯。
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憤憤而卒了。
一個為東吳奉獻了半生的人,卻落得如此結局。
多年后,孫權也曾對陸遜的兒子陸抗說:
“朕一時聽信讒言,與汝父失和,愧對于你!”
政治傾軋,難得善終
陸遜的悲劇,看似偶然,實則也是必然。
陸遜出身江東世家,其叔祖陸康,正是曾經的廬江太守、東吳本地最有影響力的士族之一。
陸康為人剛直,在漢末群雄割據之際,依舊秉持“忠于大漢”的理念,對不義之人從不妥協。
當年袁術軍中乏糧,向陸康索要,卻遭拒絕。
陸康公開備戰,袁術也派出其麾下猛將孫策進攻廬江。
艱難守城兩年,廬江最終還是被孫策攻下,陸家宗族百余人也死了大半。
這一年,陸遜只有十二歲,因被送到吳郡避亂,才逃過了一劫。
即便后來陸氏大多子弟也為孫家效力,可這段家族仇恨卻是無法抹去的。
多年后,陸遜輔佐孫權,戰功顯赫,可他在東吳政壇的地位卻越來越尷尬。
當時,孫權偏倚淮泗集團,而陸遜則是江東士族的代表。
他威望日隆,孫權對他也愈發忌憚。
所以,與其說是陸遜因秉公直言被卷入了政治風波,不如說是孫權早就想要找個借口對他發難。
無論陸遜如何的謹慎、自律,在這樣的政治傾軋中,恐怕也難得善終。
參考資料
《三國志》
《三國演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