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數據顯示,一部成本不到20萬美元的短劇“The Divorced Billionaire Heiress”(《離婚的億萬富翁女繼承人》),在北美狂攬3500萬美元票房,收益超170倍!
DataEye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有超2.7億人次下載中國短劇。更夸張的是,截至3月,海外市場上的中國短劇APP已增至237款,同比去年增長近4倍。
更驚人的是產業速度和成本:相比于電影、電視劇等傳統長劇,短劇的制作節奏更快。劇本創作需一個半月,拍攝僅需一周,后期制作要一個月以內。這種快節奏的制作周期,使得一家中小型短劇制作公司每月可生產5至10部原創海外劇。目前在北美地區拍攝一部短劇的成本是15萬至20萬美元,到橫店可壓縮至10萬美元。
從目前海外短劇內容來看,一部分平臺采用國內短劇“譯制”出海,另一部分則保留了中國微短劇的內核,中外共創劇本,采用海外演員。
許多短劇制作團隊會根據不同地區的市場特點,在題材選擇、演員陣容和拍攝場景上進行本土化適配。比如針對北美市場,目前比較受歡迎的題材包括霸總、甜寵等,同時也會開發狼人、吸血鬼等具有當地文化元素的內容,以此吸引當地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
短劇,這個曾被視作“土味”的產業正在顛覆所有人的認知,開辟一條低成本高回報的新賽道。
短劇有望打開中美文化產業合作新空間
此前據央視網報道,在美國,豎屏短劇每個月產出可達100部,一部的拍攝成本在10萬到20萬美元之間,從拍攝制作到投放平臺播出僅需約6周,這與好萊塢傳統的大制作、高成本、長周期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僅在美國洛杉磯一地,短劇便為影視行業提供了至少20%的就業崗位。隨著合作模式不斷創新,短劇合作更有望打開中美文化產業合作的新空間。
目前,短劇“出海”主要有中文譯制劇和自制原創劇兩類。譯制劇是將國內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中文短劇翻譯成外語投向海外市場;原創劇則是基于原創劇本、本地制作團隊、本地演員,在海外拍攝的短劇。
此外,技術賦能也進一步降低了短劇的制作成本,AI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尤其在翻譯、配音和本土化方面,提升了內容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使得中國短劇“出海”更具競爭力。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海外市場短劇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隨著那些既懂得短劇節奏又了解國外觀眾心理和喜好的本土編劇加入,加上適合互聯網傳播的大數據推廣方式廣泛應用,海外短劇市場將進一步壯大。
微短劇有望成為全球第五大文化新現象
在今年剛落幕的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圍繞微短劇也展開了探討。
點眾科技董事長陳瑞卿現場分享,預計微短劇全球規模2029年內將突破560億美元,微短劇有望成為全球第五大文化新現象。
談及出海打法,業內人士指出,文化出海不是“復制粘貼”,而是“千人千面”的精準適配。不同的公司,會通過文化基因解碼本土化內容策略。
微短劇出海是順應時代的全球性文化現象,符合全球用戶主流的使用習慣。同時,推進版權保護也是行業所需。
近日在國家版權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門聯合啟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25”專項行動中,也將規范微短劇版權秩序作為了重點任務。
相較于傳統影視劇,微短劇生命周期普遍不足3個月,盜版資源往往在上線黃金期出現,導致版權方尚未收回成本即遭遇市場掠奪。紅果短劇監測數據顯示,頭部劇集上線72小時內必現盜版,單部劇司法訴訟賠償金額普遍低于5萬元,而訴訟周期長達6—18個月。這種“維權成本高、侵權代價低”的畸形生態,使得行業創新動能遭受根本性打擊。
綜合上觀新聞;央視網;光明網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