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四維圖新發布公告稱,截至2024年底,公司未彌補虧損已達9億余元,主要原因直指汽車行業價格戰導致的毛利擠壓與戰略調整壓力。作為寶馬、豐田、比亞迪等車企的核心供應商,四維圖新的困境折射出整個零部件行業的集體焦慮。公告中提到,傳統車企與科技公司的雙重夾擊下,整車廠通過降價策略轉嫁成本壓力,導致零部件企業毛利率持續下滑,而戰略調整與參股公司虧損進一步加劇了短期業績壓力。
價格戰從整車到供應鏈層層傳導
這場始于2023年的價格混戰,如今已演變為全產業鏈的“絞殺戰”。
特斯拉率先降價引發的連鎖反應下,2025年國內近40家汽車品牌卷入價格戰,部分車型降幅高達17萬元。更嚴峻的是,車企將成本壓力向上游轉嫁:豐田宣布2025財年上半年鋼板采購價每噸降低約726元,這已是連續第二個季度降價;部分頭部車企要求供應商年降幅度超過10%,甚至出現“月月降價”的極端要求。
行業調研數據顯示,超六成零部件企業在2025年面臨更高的降價壓力,其中13%的企業被要求年降幅度達11%-15%,7%的企業面臨16%-20%的降幅,部分企業甚至遭遇超過25%的“生死線”要求。這種“極限壓榨”直接導致零部件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至刀片般薄——2023年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凈利潤率僅7.2%,電子板塊利潤率低至4%,而10%的降價幅度對多數企業而言意味著盈虧臨界點。
“一輛車降價2萬元,我們可能要承擔其中1萬元的成本壓力。”某上市汽車電子企業高管透露,為保住市場份額,企業不得不犧牲利潤換取訂單,導致毛利率從巔峰期的35%驟降至22%,部分產品線已逼近盈虧平衡線。
現金流危機與質量隱憂
壓價之外,現金流危機成為懸在供應商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國內16家上市車企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平均達182天,是國際車企的近兩倍,部分新能源車企回款周期超過300天。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坦言,客戶壓價與拖欠賬款的雙重壓力下,“大多數客戶要求降價20%,那我們就關門了”。
為保訂單,部分中小供應商被迫采取“降本捷徑”:車規級芯片替換為消費級芯片,動力電池鍍金導體改為鍍錫件,座椅真皮采用瑕疵料拼接工藝等。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車企默許此類行為,導致產品質量風險陡增。而跨國零部件巨頭同樣未能幸免,博世、采埃孚、法雷奧等企業2025年相繼宣布裁員計劃,大陸集團一季度自由現金流仍為負值,麥格納、安波福等企業雖營收高于預期,但利潤率持續承壓。
為應對行業寒冬,零部件企業被迫啟動“斷臂求生”式自救。
四維圖新在公告中提及,公司正通過三項舉措應對沖擊:其一,聚焦高毛利的核心地圖業務與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剝離非核心資產;其二,推行區域化屬地服務,降低物流與響應成本;其三,優化管理架構,裁撤冗余崗位。
戰略收縮的代價已然顯現,更嚴峻的是,價格戰導致行業技術迭代資金被擠占。某底盤控制系統企業研發負責人坦言:“當利潤被壓縮到臨界點,企業只能暫停L3級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的預研,轉而將資源投向短期能變現的L2+輔助駕駛系統”。
汽車價格戰對零部件上市企業的影響是深遠的。從短期來看,企業面臨著收入減少、利潤下滑的困境,經營壓力增大;從長期來看,可能會導致企業資金緊張,影響其在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方面的投入,進而削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