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高考前夕,北大助理教授韋東奕的抖音賬號悄然上線。
這個僅有 1 條視頻、總長 4 秒的賬號。
在 48 小時內收獲 2000 萬粉絲,刷新了短視頻平臺的漲粉紀錄。
鏡頭里的韋東奕穿著洗舊的藍色運動服,斜挎著標志性的黑色帆布包,袖口一高一低地垂在腕間。
他用略帶生澀的語氣說出三句話:"大家好,我叫韋東奕,這是我的賬號。"
背景是北大校園里略顯陳舊的教學樓,陽光從左側窗欞斜切進來,在他消瘦的面頰上投下一道淡影。
這條看似普通的視頻,在高考家長群體中掀起波瀾。
留言區里擠滿了 "求韋神保佑孩子數學滿分" 的許愿評論,有人貼上孩子的準考證照片,有人寫下 "愿沾天才靈氣" 的祈愿。
這種略帶魔幻的場景,讓韋東奕從學術界的 "掃地僧" 瞬間成為全民關注的流量焦點。
但在流量狂歡的背后,鏡頭無意間定格的細節 —— 突出的顴骨、渙散的眼神、說話時漏風的齒間空隙,讓熟悉他的人感到揪心。
距離 2021 年那個拎著饅頭礦泉水接受采訪的經典畫面,不過短短四年。
當時的韋東奕雖穿著樸素,卻帶著未經雕琢的蓬勃生氣。
如今出現在鏡頭前的他,雙頰凹陷得如同刀削,說話時半排牙齒缺失的空隙清晰可見。
這種肉眼可見的變化,讓網友們開始追問:那個在數學領域神擋殺神的天才,為何在生活中呈現出如此狼狽的狀態?
韋東奕的世界始終被數學公式填滿。17 歲以滿分斬獲國際奧數金牌,18 歲蟬聯冠軍并打破賽事紀錄,27 歲成為北大最年輕的助理教授,30 歲解決陶哲軒提出的世界級猜想,
這些閃耀的履歷構成他的人生主線。
在偏微分方程和幾何分析的領域里,他如同手握魔杖的造物主,隨手畫出的公式就能解開困擾學界多年的難題。
但在現實世界中,他卻是個連鞋帶都常系錯的 "生活低能兒"。
父親早逝,母親在濟南獨居且身體不佳,家庭支持的缺失讓韋東奕過早習慣了獨處。
北大同事曾透露,他常年在辦公室沙發過夜,早餐是兩個冷饅頭加一瓶礦泉水,午餐往往錯過飯點只能用泡面湊合。
這種近乎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在他看來不過是節省時間的最優解 —— 畢竟,任何與數學無關的瑣事,在他的價值排序里都排在末位。
但身體發出的警報不會被公式安撫。
去年就有朋友發現他患上嚴重牙周炎,牙齦反復腫痛導致進食困難。
由于無人督促,他始終沒去醫院治療,直到半年前牙齒開始松動脫落。
視頻里漏風的齒間,其實是長期營養不良和口腔疾病共同作用的結果。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身體的潰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 長期不規律的飲食、缺乏睡眠和運動,正在悄悄侵蝕這位天才的健康根基。
當韋東奕的抖音賬號開通,最初的質疑聲集中在 "消費天才" 的猜想上。
有人懷疑其堂哥借名人效應謀利,有人批評北大放任學者成為流量工具。
但隨著更多細節曝光,人們逐漸發現這或許是一場無奈的求救:那個能在黑板上寫下完美公式的人,卻無法為自己寫出一份健康食譜。
能解決六代戰機氣動設計難題的頭腦,卻算不清何時該去醫院掛號。
在學術圈,韋東奕的 "怪癖" 早已不是秘密。
他會在講座中途打斷教授,直接在黑板上改寫推導過程;
會在食堂對著餐盤發呆半小時,只因在思考數學題;
甚至曾因沉迷計算忘記回宿舍,在圖書館長椅上過夜。
這些在普通人眼中的 "反常",在數學家看來卻是專注的勛章 —— 正如愛因斯坦從不打理頭發,陳景潤穿著補丁衣服演算,人們早已習慣用 "天才特例" 來解釋這些生活缺陷。
但這種寬容正在顯現惡果。當韋東奕的健康亮起紅燈,暴露出的是整個社會對頂尖人才的保護機制缺失。
我們熱衷于將天才供奉在神壇,卻忘了神壇上的雕像也需要人間煙火的滋養。
從科研貢獻來看,韋東奕早已超越普通學者的范疇。
他解決的散焦半線性波方程猜想,直接推動了航天器軌跡優化技術;
在流體力學領域的突破,讓六代戰機助推器速度提升至 10 馬赫 —— 這意味著從上海到北京的飛行時間縮短至 6 分鐘,這種級別的技術突破足以改變國際戰略平衡。
哈佛當年曾為他打破招聘慣例,允許他不用提交英語成績,但韋東奕選擇留在北大,因為這里是他數學啟蒙的地方。
但現實是殘酷的,當這位拒絕百萬獎金、將青橙獎獎金全部捐贈的科學家。
在生活中連基本的健康管理都做不到時,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真的懂得如何對待天才嗎?
那些在會議室里反復強調的 "人才戰略",那些寫進文件的 "高端人才保障措施",為何在韋東奕身上顯得如此蒼白?
抖音視頻的 4 秒鏡頭,無意間成為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對天才的復雜心態:既需要他們作為符號提振士氣,又默許甚至欣賞他們在生活中的 "低能";
既渴望分享他們的榮耀,又吝于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當家長們在評論區虔誠許愿時,是否想過,他們膜拜的 "數學之神",此刻可能正因為牙疼吃不下飯,正穿著不合身的衣服在校園里游蕩?
韋東奕的案例并非孤例。在科研領域,有無數天才像他一樣,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智力冒險中,卻在現實生活中舉步維艱。
他們需要的不是流量狂歡,而是實實在在的關懷 —— 一頓熱乎的飯菜,一次定期的體檢,一個能幫忙處理生活瑣事的助理,這些在普通人看來稀松平常的事物,對他們而言卻是奢侈品。
當流量退潮,希望留下的不只是數據紀錄,而是對人才保護機制的深刻反思。
韋東奕的 4 秒視頻,不應該成為消費天才的流量盛宴,而應是敲響警鐘的長鳴。
如果我們真的重視科技創新,真的渴望培養頂尖人才,就必須學會尊重天才的獨特性。
為他們搭建起隔絕世俗紛擾的保護層,讓他們在數學的星空里自由翱翔,而不是在現實的泥沼中蹣跚前行。
或許,真正的人才戰略,始于放下對 "天才人設" 的消費,終于對個體生命的尊重。
當韋東奕不再需要通過抖音鏡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困境,當他的生活起居得到專業照料,當他的健康狀況受到切實關注。
那時的我們,才算真正懂得了如何守護國寶級的科學家。
畢竟,那些在黑板上寫下的公式,終將轉化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而守護寫下這些公式的人,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