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建議中國各家汽車企業的掌門人,格局可以再大一些,眼光可以再長一些。嫉妒、詆毀與加害競爭對手,不僅無助于自身市場地位的恢復,還會導致行業的一損俱損以及自身行業口碑的進一步喪失。
礪石/作者 礪石商業評論/出品
1
前段時間,長城汽車創始人魏建軍在一次公開采訪中語出驚人。他表示,“中國汽車產業的‘恒大’已經出現了,只不過沒爆而已”。
魏建軍的這個表態是極不負責任的,其含糊其詞,沒有明確指向,也沒有確鑿證據的說法只會給行業帶來恐慌,對一些企業的正常經營造成干擾,同時也很容易被另外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
果然,在魏建軍的這個表態之后,關于“汽車界恒大”的討論便不絕于耳。由于長城汽車之前曾舉報比亞迪常壓油箱,與比亞迪之間積怨已久,矛盾頗深,逐漸便出現了很多聲音認為魏建軍說的汽車產業“恒大”便是比亞迪。
與此同時,其它一些企業也開始借機將水攪渾。吉利控股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力挺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此前舉報比亞迪常壓油箱一事,稱“魏總是個正直的人、誠實的人,是行業的吹哨人”,更稱吉利通過拆車測試得出的結論,與長城舉報的信息完全一致,并呼吁常壓油箱事件“一定要有公開的結論,不能不了了之”。
2
對于長城汽車與吉利汽車的雙雙發難,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也發微博強硬回應,他公開發文對長城汽車與吉利汽車進行回懟。文章先是針對長城汽車稱,“河北某車企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發起汽車行業‘高負債率’‘財務造假’‘財務審計’及‘車圈恒大’等話題,煽動輿論并推波助瀾。去年底,該車企還向深交所、港交所及國家相關金融監管機構惡意舉報比亞迪,經過證券交易所及國家相關監管部門的詳細調查,確認我們沒有問題”。
針對吉利汽車,李云飛反擊稱,“我們2021-2023年采用的常壓油箱方案,符合法規要求。據了解,浙江某頭部車企2018-2023年,多款PHEV車型也采用常壓油箱方案。我們相信,他們應該也有自己的解決方案,也是符合環保及法規要求的”。
李云飛的這個反擊是勇敢且奏效的,成功將長城汽車與吉利汽車也拖下水,讓它們自顧不暇。不過,據悉在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忍一時,和為貴”的要求下,李云飛最終刪除了這條微博。在前不久的股東大會上,王傳福也表示,“比亞迪堅持長期主義,不會拉踩同行,這是我們的原則”。
相對“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企業,比亞迪、長城與吉利堪稱中國汽車產業的三個老大哥。它們都是成長于中國自主汽車品牌最為艱難的燃油車時代,當時中國汽車產業幾乎被歐美日韓等合資車企所壟斷。是比亞迪、長城與吉利這三家中國車企苦苦支撐,一直捍衛著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
早期,三家的競爭幾乎平分秋色,但過程中由于比亞迪較早地將戰略重心轉向了新能源汽車領域,這導致其在燃油車市場快速掉隊,一度出現較大的業務危機。而長城汽車憑借聚焦SUV戰略,吉利汽車憑借車海戰略分別一度在中國汽車市場搶得頭名位置,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比亞迪憑借摧枯拉朽般的勢能迅速崛起,以絕對領先優勢奪走了中國汽車產業頭名的位置,這讓長城汽車、吉利汽車的表現黯然失色。
由于長城汽車過去的銷量擔當車型哈弗H6的隕落,主要是受比亞迪宋Plus的競爭影響,這導致長城汽車逐漸將比亞迪視為了最大的眼中釘,于是便有了其對比亞迪的各種舉報,以期通過行政力量對比亞迪進行打擊。而吉利汽車在近些年進行了頗為成功的企業調整,其已經開始完全適應新能源汽車時代的競爭,成為比亞迪在當下市場中的最大競爭對手。當看到比亞迪被長城汽車拼命攻擊,而自己能夠坐收漁利的吉利汽車,自然也樂享其成,于是便有了前文我們提到吉利汽車力高管力挺長城汽車魏建軍的一幕。
從客觀來講,筆者認為長城汽車與吉利汽車的做法缺乏作為中國頂尖企業的格局。行業發展有周期變換,企業競爭也會有勝有負,在某個階段落后并不意味著終局的失敗,只要能夠更加前瞻地針對下一個戰略節點做出提前布局,便很有可能在下一個時代王者歸來。在長城汽車、吉利汽車分別占據中國汽車產業頭名的時候,比亞迪并沒有對其進行攻擊,而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苦苦堅持,最終等來了風口后,才實現蝶變。如今比亞迪取得了行業的暫時領先,長城汽車、吉利汽車也沒有必要因為嫉妒而對其進行攻擊。領先者有領先者的負擔,長城汽車、吉利汽車只要能夠利用好比亞迪的弱點,提前進行更符合未來趨勢的布局,很可能在不久后便能反敗為勝。例如,吉利汽車、奇瑞汽車對比亞迪形成的競爭壓力,華為鴻蒙智行、理想、小米、小鵬與零跑等各自在細分市場的成功案例,都是最好的實證。
而一旦在市場競爭中落敗,便妄想借助行政力量來對競爭對手進行打壓,這種做法不只是壞,還極為愚蠢短視。因為企業真正可怕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行政力量干預對市場經濟的破壞。在自由市場之爭中,過多引入行政力量來進行裁決,無疑是引狼入室。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多會明白,能通過市場解決的,絕對不要引入行政力量,否則只會招惹禍患,兩敗俱傷。
3
在比亞迪之前,沒有中國汽車廠商能夠真正動搖大眾、豐田與本田等跨國汽車巨頭的根基,中國自主汽車品牌也一直無法把握中國汽車產業的主動權。是比亞迪第一次瓦解了這些跨國汽車巨頭的壟斷,從它們手中搶到了龐大的市場份額。
除了自身獲益之外,比亞迪還對中國整體汽車產業也有著巨大貢獻。例如,在技術路線上,比亞迪幾乎憑一己之力推動了插電混動、磷酸鐵鋰電池這兩個新能源汽車產業最重要的的技術路線的發展,中國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都從中受益。
在國內市場,比亞迪給國人建立起對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信心。一方面,帶動國人更加大膽地去嘗試吉利、奇瑞、長城與“蔚小理”等其它造車新勢力的產品;另一方面,比亞迪從歐美日韓等跨國汽車巨頭手中搶到的市場份額,會逐漸有一部分轉移到其它中國汽車廠商手中。
在海外市場,比亞迪建立起的信譽,也代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信譽,會惠及到中國其它汽車廠商身上,讓它們能夠更加輕松地實現海外市場擴張,從而讓中國企業在全球汽車工業當中獲得越來越重的分量。一旦中國企業獲得了全球汽車工業的主導權,那么其將傳導至上游的中國汽車產業鏈,以及傳導給周邊的大量相關產業,形成中國經濟的一塊重要壓艙石,其意義無疑是極為重大的。
建議中國各個汽車企業的掌門人,格局可以再大一些,眼光可以再長一些。嫉妒、詆毀與加害競爭對手,不僅無助于自身市場地位的恢復,還會導致行業的一損俱損以及自身口碑的進一步喪失。真正能夠自救的關鍵是,堅持正道經營,通過差異化的技術、出色的產品與良好的口碑重新贏回消費者的信任。否則,最終不僅只是失去市場,同時還失去了做人的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