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大為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一輛引擎蓋印著“YU 7”的粗劣電動車在街頭駛過,沖壓工藝的粗糙痕跡在陽光下無所遁形,車身前半截像素級復刻SU7的轎跑線條,后半截卻硬生生嫁接出SUV輪廓。
誰看了都得揉一揉眼睛,還以為雷總提前放大招了!
博主韓路在擁擠的都市街道上拍下一段視頻:一輛銀色低速電動車悄然滑過,車身線條乍看酷似小米SU7的未來感設計,細看卻令人啼笑皆非——引擎蓋上赫然烙印著扭曲的“M七”標識,沖壓工藝粗糙如廢鐵拼湊,車身縫隙寬如裂縫。
這款被戲稱為“老頭樂版小米YU7”的山寨車,在正主尚未上市時已上路狂奔。
不得不讓人說一句小米汽車的流量實在霸道,誰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山寨版小米YU7,看傻全網
沒被老頭樂致敬過的車企,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頂流。
咱們都知道,即便還未公布價格以及正式上市,但小米YU7早已成為了新一代車圈頂流,搶過了其他車企的風頭。
如今的車圈流量即是正義,于是有廠商開始盯上了小米YU7上市的空檔期,這款售價僅萬元左右的低速電動車,瞄準的就是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市場的“老頭樂”需求。
大爺們可不管什么小米不小米,顏值高、耐用就是王道。
抓馬的是,這種一眼假的騙局反而沒讓網友們替小米汽車擔憂,并且段子手們蜂擁而至。評論區里,有人調侃其語音助手該叫“老愛同學”,戲謔道:“喊一聲‘開車’,它回‘俺是老愛,您慢點兒’”。
還有人調侃道這才是真正的超性價比法拉利,因為扭曲的“M七”車標遠看竟透著國際大牌的既視感。
這場流量狂歡背后,其實是對小米汽車的流量承接,畢竟如今在各類社交媒體上,只要帶上小米汽車就有不俗的流量,而且還有不少消費者在期待著小米汽車上市。
據媒體報道,自 2025 年 5 月 22 日發布以來,YU7 的預約咨詢量已達同期 SU7 的三倍,黃牛代搶價格最高炒至 1.2 萬元,鈦金屬車漆的 “變色特效” 在朋友圈引發 UGC 熱潮,單條 4S 店實拍視頻播放量破百萬。
這種現象級的熱度是前所未有的,側面說明了流量對當下車圈的加持作用。
畢竟當下的車市車型實在太多,各類花里胡哨的功能看得消費者心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誰能搶過關注度就是搶過銷售先機。
當然了,蹭流量的方式值得提倡,但必須在合理范圍之內,產品抄襲是絕對禁止的。
這種戲謔背后,藏著中國制造業的深重矛盾——公眾既憤慨于原創設計被赤裸抄襲,又不得不“佩服”山寨廠商的閃電商業嗅覺。
小米YU7能驚艷市場嗎?
小米YU7還未上市,但消費者們早已被釣成了翹嘴。
傳YU7起售價24.59萬元,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Y(26.35萬元),但標配激光雷達、800V高壓平臺、700TOPS算力智駕芯片等高端配置,形成“價格下探+技術上攻”的錯位競爭。
而且相較Model Y的“高價低配”策略,YU7以25萬級價格提供百萬級智駕能力,精準切中家庭用戶對“科技平權”的需求。
更別提在護航以及性能方面的優勢,這些都是傳統SUV多不具備的,既滿足運動基因,又保留了性能優勢是小米YU7獨特的優勢。
當然有人會說,小米YU7的外觀被指抄襲,但這種沒有實質性證據的指控某種層面上只會再度把流量放大罷了,如今YU7在上市前已積累超高曝光度,形成“未發先火”的市場勢能。
畢竟小米SU7也經歷過類似的抄襲質疑,但后來的銷量奇跡已經用事實說明了一切,所以在價格和產品面前,消費者是很誠實的。
何況小米YU7最重要的資產是雷軍。
從宣布“YU7全系標配激光雷達”到展示“2200MPa超強鋼車身”,雷軍以工程師思維解讀技術細節,塑造“不妥協品質”的形象。這種技術敘事有效對沖了消費者對跨界造車的疑慮。
其次,借鑒SU7“定價低于預期30%”的策略,雷軍多次暗示YU7將“重新定義SUV性價比”。市場對“24萬起售”的強烈期待,本質是對“雷軍式降價”的信任投票。
站在市場角度來看,小米YU7的到來,標志著中高端純電SUV市場進入“戰國時代”:
首當其沖的勢必是Model Y,畢竟作為純電賽道的老大哥,后者在這塊市場難逢對手,過的太安逸了。
其次,一些主打家庭場景的新勢力車企,也會面臨YU7“性能+家用”的雙重擠壓,市場可能出現“高端內卷、中端洗牌”的新態勢。
小米YU7并非沒煩惱
市場熱浪之下,要學會冷思考。
YU7的亮相舞臺背后,是小米汽車成立以來最嚴峻的信任寒冬。2025年3月,一場SU7高速爆燃事故將小米推上風口浪尖,事故視頻24小時內播放量突破3億次。
緊隨其后的“裝飾蓋”爭議更雪上加霜。SU7 Ultra需加價。2萬元安裝的“挖孔”前艙蓋,被消費者聲討“貨不對板”,維權車主舉著科技外衣不是遮羞布的標語圍堵體驗店。
雷總更是直言,那段時間是創辦小米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消費者心理層面的變化是否會對銷量產生影響仍是個謎,畢竟以及有不少人開始反感小米的營銷行為。
還有最終重要的交付壓力,畢竟SU7因產能不足導致交付周期長達4個月,若YU7訂單超預期,供應鏈能否支撐“7月準時交付”將成為關鍵考驗。
而且這次的山寨“老頭樂”的泛濫揭示了另一重隱憂。
當粗劣仿制品以“M七”之名橫行鄉野,正品的品牌價值正被無形稀釋。數據顯示,這類低速電動車年事故超10萬起,一旦發生安全事故,消費者很容易將矛頭指向被模仿的正主。
當然了,目前舞臺已經搭建好,就等著小米YU7亮相了。
小米YU7的“未售先火”,本質是雷軍團隊對市場心理的精準把控:用技術參數制造期待,用生態故事綁定用戶,用價格錨點刺激決策。
這場戰役的勝負,不僅關乎一款車型的成敗,更將驗證“互聯網思維”在汽車產業的終極邊界——當“流量即生產力”成為新常態,傳統汽車商業邏輯或將迎來徹底重構。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