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中國最偉大的醫學家之一顧玉東院士溘然長逝。他救治了多少病人?教育了多少學生?影響了多少學者的成長?惠及了多少民眾?為國家醫學發展爭得了多少榮譽?這些豐功偉業,自有歷史學家去挖掘描繪。
我并非是顧玉東院士的直系弟子,但冥冥之中似乎有命運的安排,40多年來,我得到了他大量的學術指導、精神影響及書信教誨,其中單是給我的手寫回信就有十幾封。信中流淌著虛懷若谷、蒼生大醫的文字清流,時時滋潤著我的心田。現將我與顧院士40年的交往經歷和幾封信件公之于世,相信對中青年學者成長有益。
一、相識于論文
1978年,我在山東萊蕪開展小兒麻痹后遺癥下肢癱瘓畸形矯治,1981年,遇到1例上肢屈肘肌肉癱瘓病人,希望恢復肘關節屈曲功能。秦泗河從1980年《上海醫學雜志》“前臂屈肌群上移重建屈肘功能1例報告”,作者一欄赫然寫著“顧玉東”三字,秦泗河學習應用這個手術方法在3年時間治療8例屈肘功能喪失的兒麻后遺癥患者,皆獲得滿意的屈肘功能重建。秦泗河將這8個病人的治療過程與隨訪結果總結后,投稿《中華外科雜志》于1985年發表。從此,凡是顧玉東發表的論文、國家媒體報導的事跡等,我都會特別關注閱讀、學習效仿。1994年56歲顧玉東教授選拔為中國工程院第一批院士。由于我不是手外科專職醫生,沒有機會與顧院士直接交流面談。
二、深交于信札
(一)
2003年1月,顧院士來信邀我撰寫他主編的《肢體殘缺功能重建》中《足部先天性畸形》一章:
秦泗河主任:
你好!濟南軍區總院蔡錦芳教授推薦你在“足部先天性畸形”上有很高的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我本人也常在雜志上看到你的文章和報道,因此冒昧地寫信給你約稿。請你寫一章“足部先天性畸形的整復治療”。作為參加楊志明教授總主編“整復外科”的一部分。若能支持,盼答復。字數在2萬—5萬之間,或多或少均可,由你決定。成稿后連同軟盤一并寄來。謝謝!
顧玉東 2003.1.20
這是顧玉東院士寫給我的第一封信。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我們就通過信件建立起了精神上的互動聯系,一直持續到他的辭世,前后縱貫二十余年。
2005年出版的《殘缺肢體的修復重建》
(二)
此后不久,我將新近編著的《秦泗河醫學文獻集》寄給顧院士,請他批評指正。很快就盼來了他的回信——
秦泗河院長:您好!
春節前一天,收到你的信及大作《秦泗河醫學文獻集》,使節日更顯得快樂。讀書是我往常節日最美的差事。這次的節日,讀了你的文獻集,才知在這世上,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兒麻后遺癥這個天地里,你的成就是重大的,是開創性的貢獻。短短的幾天假日,僅僅是草草翻閱,內容之豐富,技術之精華,需要學一輩子。
更喜悅的是知悉你在百忙之中答允參加編寫“足部先天性畸形”一章,這是主編的大幸,也是廣大讀者之大幸,在此表示衷心的謝意。
祝新春愉快
顧玉東 2003.2.6
(三)
一個月以后,我向顧院士寄送了一份Ilizarov技術手重建的病例報告,并述說了前前后后的治療心得。他回信說——
秦院長:你好!
來信敬悉。
歡迎你介紹有關Ilizarov張力-—應力法再造手指的經驗及病例報告(附術前后的狀況及功能照片)。確如你所說,犧牲足趾,總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能簡單有效達到治療要求應是追求的目標,《中華手外科雜志》最歡迎這類文章。
另外,寄上去年新版的《臂叢損傷與疾病診治》(第二版),請你指正,我的文章和書初看還可以拿上臺面,細看久看就一錢不值了。希望寫第三版時再好一點。
祝春安
顧玉東 2003.3.4
(四)
2003年9月,秦泗河等在北京發起成立了“Ilizarov技術應用推廣研究學組(ASAMI China)”,聘請顧院士為顧問,這是我將會議資料及聘書郵寄給顧院士后,收到的回信——
秦院長:你好!
來信敬悉。
你在京召開首屆Ilizarov生物學理論與技術會議之際,我和王澍寰院士正在無錫出席一個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否則一定會來京傾聽報告,增加見識,開擴眼界的。但從寄來的資料,特別是你的發言稿,彌補了一點損失,你可以被認為是中國的伊里扎洛夫的代表或繼承者。可能還有許多創新。
能夠成為該學組的顧問,是很高的榮譽,只是在技術上,可能連一般醫生都不如,我的任務不是“顧”,而是“問”了。有機會多提問多討教,提高自己對伊氏理論與技術的了解與興趣,從而提高自己為人民服務的本領。謝謝你的聘請和提供的資料。
祝健康愉快!
顧玉東 2003.11.7
(五)
2005年8月初,秦泗河去杭州參加全國手外科會議,其中目的之一是傾聽顧玉東院士的演講,會后我給顧院士去信談參加會議的感受,很快收到回信:
秦院長:你好
敬悉了你8.14日的來信。
沒想到在杭州的會議及學習班上能與你見面,我是搶著向32位優秀論文作者的高質量科技水平和表達技巧的愿望與會的,確實收獲很大。
借此機會向全國同道匯報一些自己和國內外學者在臂叢領域里的進展作為回報。不斷地看到你在學術與醫術上的論述,不少觀點很精辟,其中強調對臨床能力的培養和評價,我是舉雙手贊同。現在過份強調學位、論文、外文,造就了不少只會講和寫而不會做的“專家”和“主任”。我更欣賞從小醫院走出來的名醫,因為從基層走出來的名醫,是老百姓最歡迎的名醫。
希望你的文章、觀點能在各種媒體上宣揚,并引起領導重視和社會共鳴。
顧玉東 2005.8.20
(六)
2006年,我將新作《Ilizarov技術與骨科自然重建》論文,連同北京積水潭醫院王亦璁教授閱讀此文后寫的《讀Ilizarov技術與骨科自然重建有感》,郵寄給顧院士閱讀。顧院士回信如下——
秦泗河院長:你好!
很高興地收到你寄來的大作,及北京積水潭醫院王亦璁老師的論著,二位都是從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等全方位角度論述當前醫學發展的種種現象,十分精辟。
我只有學習、認識、理解,再實踐。并期盼你在推廣與發展上多做貢獻,造福患者。
祝新年快樂!
顧玉東 2006.12.30
(七)
2017年,我將主編出版的《外固定與上肢重建》專著,通過華山醫院手外科醫生轉交給顧院士。當年9月,他的回信如期而至。這是我收到顧院士的最后一封手寫信——
三、寄意于翰墨
或許顧院士不習慣使用手機,在20多年間,凡是我給顧院士的信件、贈書等,他全部用手寫信回復,不打電話,不發微信。除了信件之外,還有很多題詞,也都是顧院士的手跡,保存至今。例如2003年11月為《秦泗河詩詞集》題詞、2006年為《中國矯形外科雜志》Ilizarov技術專刊題詞、2009年為我從事矯形外科30周年的題詞等。
2003年出版的《秦泗河詩詞集》
2006年,我組稿20多篇有關Ilizarov技術的論文,于2007年《中國矯形外科雜志》以專刊發稿,這期雜志對中國大陸對Ilizarov 技術的概念解析、多維臨床應用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圖為顧院士題詞祝賀專刊出版。
2009年1月18日,顧玉東院士為我從事矯形外科30周年題詞,但當年我的成就還不足以擔當這樣的贊許。15年后的2024年,我被推選為“第六屆世界肢體重建(ASAMI-BR&ILLRS)”主席,次年6月,秦泗河被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授予臨床醫學“名譽博士學位”,實現了顧院士“立在世界東方”的激勵。
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從事矯形外科已46年,還算有所成就,除了個人的才能、勤奮外,機遇是重要的條件,如王澍寰、顧玉東院士有多位恩師對我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閱讀顧院士的回信、題詞,是一種無法比擬的享受與敬仰,壓我謙虛,催我奮進,以至70歲后仍然堅持臨床一線,治療肢體殘疾病人,帶教青年醫師、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斯人已逝,而翰墨長存,希望新一代醫務工作者在這些陳跡中汲取養分,激起奮發的力量。
來源:秦泗河矯形外科研究院
作者:秦泗河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