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伯庸按歷史來寫,《長安的荔枝》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
雙層翁加隔水之法再加鹽水浸泡就能保鮮五日,若荔枝不離枝最長能儲存十一日,如果試一下書中沒提到的盆栽荔枝法呢?或許又可以多些可能。
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一路快馬加鞭都可以一騎兩壇,將腳程縮短一半,蜀地距長安僅兩千里,荔枝使豈不是人人爭搶的美差?
事實上,長安的荔枝就是從重慶運來,有專門的荔枝道。
從涪陵出發,經重慶的墊江縣、梁平縣,至達州大竹縣,一路向北至萬源市。
經巴中市的通江縣后再繞回萬源,到達陜西漢中鎮巴縣,最后經西鄉縣子午鎮進入子午道。
可這樣寫又有什么戲劇性,又怎么以小見大,以一顆小小的荔枝揭露大唐腐爛。
所以書中的圣人必須是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必須是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而后安史之亂失天下。
因此怎么運荔枝不是根本,根本是說大唐因何由盛轉衰。
李善德三次窮舉法試驗見層層肌理。
第一次前部門之間互相踢皮球,事事有回應,事事皆不干,圣人喜好無常,突然興起就直接任命一個某某使,各項開支用度揮霍無度。
到了嶺南,刺史府不管,只給府牒支持,相當于提供除幫助外的一切支持,換句話說,運荔枝成了,嶺南有功,不成,嶺南可以撇的一干二凈,甚至還能通過給出的府牒讓商人十倍吐出。
第一次試驗運荔枝,李善德各種壓縮成本也得百匹馬,幾十名騎手。
第二次試驗運荔枝,少了條路線,但耗費仍然不菲,第三試驗運荔枝,需砍掉荔枝枝干,而荔枝樹長成得十多年。
上邊一句話,下邊不僅跑斷腿,還要失生計,并且還得時刻提防嶺南何刺史的暗殺,因為你做成了,嶺南為什么做不成,所以即使你可以做成,你也必須做不成。
三次試驗心里有底之后回到長安。
本以為所有都順理成章,可走流程、給好處、搶功勞,不懂和光同塵、雨露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哪怕你有真本事也辦不成事。
最后事成還需高力士從中斡旋,右相牽頭布置,首功也是人家的,而你,沒事當牛馬,出事臨時工。
有了右相銀牌,那些一開始愛答不理的人一下子變得說話都好聽了,第四次運荔枝順利進行,哀民生之多艱也隨之展開。
運荔枝只需砍十棵樹,但任務一層層下來,十棵加碼到一百棵,一百棵又加到兩百棵,這是默認的潛規則,李善德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阿橦的荔枝園被毀。
一路上,為貴妃生辰進獻,驛站空了,周邊村落人沒了,沿途船毀了,冰十之存一,前后人馬何止百千,所需錢財不止萬貫。
兩壇荔枝到了,不少家庭破亡,多了許多荒墳,但圣人的小金庫充盈了,國家的稅收上來了,貴妃高興了,但徭役賦稅加重了。
興,百姓苦,就為“一騎紅塵妃子笑”勞民傷財,天下皆是玩物,亡,百姓苦,安史之亂襲來,圣人出逃,黎民不得安生。
最后李善德被流放嶺南,大唐如他,吃了太多荔枝上火,病倒在床榻。
“李善德緩緩蹲下,一枚接著一枚地剝開,一口氣吃下三十多枚,直到實在吃不下去,才停下來。
當天晚上,他病倒在了床上,家人趕緊請來醫生診了一回,說是心火過旺,問他可有什么心事,李善德側過頭去,看向北方,擺了擺手:‘沒有,沒有,只是荔枝吃得實在太多啦。’”
沒有直接寫大唐怎么了,但“荔枝吃得太多啦”的一語雙關每個人都懂。
如果只寫運荔枝,沒有這些濃墨重彩的筆觸,一個快遞故事有什么可看性。
正是因為人性千年不變,故事借古諷今,當下感同身受,所以《長安的荔枝》才好看。
你看,這樣糜爛的大唐怎么可能繼續強盛。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而荔枝的甜又極易招螞蟻。
現在,不就有很多螞蟻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