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喜事里,洞房花燭的喜宴總藏著兩姓聯姻的深意。從婚書落筆的那一刻起,兩個家族便締結了姻親,成了榮辱與共的親家。就像《紅樓夢》里的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百年間以聯姻織就盤根錯節的網絡,早已到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地步。
翻閱《新唐書》,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玄宗)呼為親家。”這是正史里首次明確將“親家”作為聯姻家族的稱謂,可見這份關系在古時便有了正式的分量。可讓人費解的是,古人既講究門當戶對,為何又流傳著“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說法?按說結親之后該休戚相關才對,這其中的矛盾,藏著舊時姻親相處的微妙門道。
舊時婚姻雖重門當戶對,可誰家不盼著家族能更上一層樓?“攀高枝”的心思,古往今來從未斷絕。《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里,盛家作為寒門京官,與權傾朝野的顧家結親,無疑是攀附之舉。顧家是公侯世家,盛家不過是新晉京官,這般地位懸殊的聯姻,在古時實在尋常。
盛顧聯姻后,固然成了利益共同體,可盛纮的名聲卻添了瑕疵——世人難免覺得他有攀附權貴之嫌。要知道,受儒學浸染的士人最看重清譽,盛纮為了不讓聲名繼續受損,自然極少主動登顧家的門。這份刻意保持的距離,恰是為了守住彼此的體面。
歷史上,楊玉環與楊氏家族的故事更具警示意味。楊家本是大族,可自楊玉環成了貴妃,族人們便借著這層姻親不斷索取,將朝堂攪得烏煙瘴氣。到后來,大唐由盛轉衰的罪責,竟被硬生生扣在了楊玉環頭上。
作為唐玄宗的“親家”,楊氏一族在安史之亂后成了天下人的唾棄對象,在世人眼中當真“不值半文”。深究緣由,不過是楊玉環得勢時,族人們不懂收斂,頻繁“登門”索取,最終落得這般下場。
結語
無論是尋常親戚,還是聯姻的親家,相處的關鍵都在“適度”二字。偶爾聯絡以暖感情,保持距離以守分寸,才是長久之道。若只在需要利益時才想起親家,到頭來只會被視作趨炎附勢之輩,落得“不值半文”的評價。古人說得好:“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懂得自重的親家,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