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遇上水質檢測,當14毫秒的檢測速度取代曾經的數日等待,在北京小紅門再生水廠的中控顯示屏上,跳躍的數據正無聲宣告,城市污水治理有了智能心跳。CAAI 科普工委會主任、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智慧環保北京實驗室主任喬俊飛教授用二十多年潛心鉆研的環境治理新技術,讓城市環保擁有了會思考的“環保大腦”。
6月11日 21:09,讓我們一起跟隨北京衛視《為你喝彩》欄目一起看喬俊飛教授如何讓污水歸清,讓廢物成寶,以算法重塑城市生態底色。
攻堅:給污水處理系統裝上智慧大腦
位于北京南四環的小紅門再生水廠里,喬俊飛教授帶隊開發的智能調控平臺正實時抓取水質數據:對總磷檢測精度達97.4%,檢測一次僅需14毫秒,噸水電耗降低5%,藥劑消耗減少20%以上。它能根據水質自動調節設備在能耗和水質間找到最佳平衡,為“減污降碳”貢獻中國智慧。
喬俊飛教授團隊經過二十多年攻關,讓北京每年用上了超12億立方再生水,成為城市可靠的“第二水源”。處理后的再生水匯入涼水河,注入京杭大運河通州段等地,支撐了綠地灌溉、市政用水與工業用水等需求。
拓荒:從零開始的跨界突圍
初入職場,因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喬俊飛教授放棄學習多年的冷軋板帶板形控制技術轉向以人工智能賦能的環保領域。這是荒漠中的探索,行業中無先例,數據獲取難、水廠對新技術持保守態度。“沒有企業支持,那就自己干!”泡在實驗室、輾轉圖書館,看文獻、查資料,只為積累大量研究數據,當時誰也不知道前路如何,喬俊飛教授仍以赤子之心不懈努力。
五六年間,他帶隊逐一攻克技術瓶頸。由于人工智能在環保領域發展極快,他的目光又轉向了另一個難題——城市固體廢物焚燒。城市固廢焚燒過程復雜,智能控制是個世界級難題,經過多輪攻關,喬俊飛教授團隊攻克了污染物實時檢測和全過程精準控制的核心難題,成功填補行業空白,推動環保產業的智能化變革。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初心,喬俊飛教授這樣回答:“要為改變人類生存的環境和健康生活一直努力奮斗下去!”
來源:北京衛視
【免責聲明】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只為學術新聞信息的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