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發文支持深圳深化無人機飛行管理改革,探索跨境直升機飛行等創新業務。
這一政策被業內視為深圳低空經濟 “先行先試” 的再升級,或將加速低空產業從 “試驗區” 邁向 “規模化”。
沃飛長空AE200批產構型機
幾乎就在同時,成都沃飛長空獲得CCAR - 135 部運行合格證,成為國內首家擁有開展短途空中游覽飛行、1至9 座航空器不定期載客飛行資質的eVTOL 主機廠 。
兩大重磅消息,再次點燃了深圳與成都的“低空經濟第一城”爭奪戰。
深圳憑借大疆占據全球70%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統治力,聚合 1700 余家產業鏈企業,更以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立法和產業基金加持,強勢撬動千億級產業集群。
成都則依托深厚的航空工業與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基礎,整合超百家上下游企業,以工業級無人機為突破口,在物流運輸、應急救援等硬核領域開疆拓土,全力打造西部低空經濟中心。
中國低空經濟的未來圖景,或許正在這兩座城市的角力中加速重構。
深圳成都發展路徑最具代表性
低空經濟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是以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低空飛行為核心、帶動多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產品涵蓋無人機、eVTOL 等,覆蓋居民消費與工業場景,具備融合一二三產業、輻射面廣、產業鏈長等特點,拉動投資消費潛力顯著,正成為繼新能源汽車后的萬億級產業。
近年來,中央及地方密集出臺開放空域、完善法規、發放補貼等政策,大量資本和企業隨之涌入,為低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推動其迅猛崛起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突破 6700 億元,2025 年預計飆升至1.5 萬億元,2035年有望達3.5 萬億元,強勁發展勢頭凸顯。
在此背景下,搶占這一萬億級新賽道,成為重塑城市發展格局的關鍵——具備先發優勢的城市,正借此重新定義城市層級關系。
深圳、成都、廣州、上海、蘇州等城市紛紛發力,相繼提出創建 “低空經濟第一城”,搶占產業制高點。
其中,深圳與成都的競爭最具代表性——兩者發展路徑呈現消費級與工業級的差異化競爭,分別體現了低空經濟發展的不同方向。
在低空經濟產業中,無人機產業已成為主導力量。
而在中國無人機產業區域圖譜中,深圳以 “領頭雁” 姿態展現出領先的實力。
2012年,位于深圳南山區的大疆推出了世界首款航拍一體機“大疆精靈Phantom 1”,由此引爆了消費級無人機市場。
在大疆龍頭鏈主的帶動下,一批無人機企業及產業鏈配套公司在周邊發展起來,讓深圳獲得了“無人機之都”的稱號。這一產業特征也使得深圳低空經濟帶上濃厚 “消費級” 色彩。
深圳現有無人機企業近 2000 家,2024年產值達1070 億元,產業增長率約 12%,消費級無人機約占全球70%的市場份額。
聚集大疆、豐翼科技、道通智能、科衛泰、美團等一批產業鏈頭部企業,尤其是大疆,是全球民用無人機龍頭企業。
無人機芯片、機體結構、電機、電池、飛行控制系統等主要零部件產品,半數由深圳企業生產,基本實現“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架無人機”。
而且深圳通過開放低空物流航線、醫療配送、空中交通、低空觀光、跨城通勤等應用場景,將低空經濟嵌入城市生活,推動消費級需求反哺技術迭代。
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實現無人機載貨飛行77.6萬架次、開通無人機航線250條、直升機載人飛行2.8萬架次。
為滿足多樣化應用場景需求,深圳提出到2026年建成1200個以上低空起降設施,打造全球首個低空經濟基礎設施體系。
2024年《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的實施,系統性推動深圳消費級低空經濟市場的發展,體現了其在消費級市場的戰略布局。
如,《條例》首創了“場景導向”的空域管理機制:為物流配送劃定“空中快遞走廊”,為載人飛行設置“城市通勤航線”。
與之相比,成都以工業無人機為切入點發展低空經濟,源于其深厚的航空產業根基。
成都作為國內僅有的三大同時具備飛機整機與航空發動機研制能力的城市之一,不僅生產數千架 “殲” 系列戰斗機,還參與 C919、ARJ21 等國產民機研制;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也扎根于此,推動航空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
此外,成都在空管、雷達、航電等關鍵領域優勢也很顯著。
目前,以中航無人機、騰盾科技為龍頭,超 100 家上下游企業已在此集聚,形成覆蓋 10 千克至噸位級產品,涵蓋 “上游硬件 — 中游研發 — 下游服務” 的完整工業無人機產業鏈。
其中,中航無人機作為國內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龍頭,其 “翼龍” 系列出口量長期居全國首位,帶動成都大型無人機產量躍居全國第一。
2023 年其工業無人機全產業鏈收入突破 100 億元,綜合競爭力居全國前列。同年,成都首次提出打造 “工業無人機第一城”,并出臺專項政策培育產業鏈。
而從市場應用看,成都的區位特質與產業布局形成深度耦合:地處西南腹地的地理條件,使其市區周邊擁有大面積農田和山區,為工業無人機在農林植保、地質勘探等場景提供天然應用場域。
這與深圳依托城市商業生態發展消費級無人機的路徑形成鮮明對比——后者在物流配送、城市巡檢等商業場景的應用更為廣泛深入。
在低空經濟領域,eVTOL(電動垂直飛行器)備受關注。成都在這個領域的布局和實力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目前,國內幾大主流的eVTOL明星企業中,成都沃飛長空位于前列。
作為全國首批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驗區,成都聚焦打造西部低空經濟中心,并發布高質量發展三年攻堅行動方案,重點在研發制造、低空空域等領域探索突破。
成都的底氣源于強勁實力:其城市低空經濟 “鏈接力” 指數位居全國前列,企業聚集度、創新聚集度、環境友好度等細分指標均排名靠前。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9 月,成都淮州機場便獲批劃設首個階梯式低空空域,將川內最大面積低空空域的飛行高度提升至原有三倍,實現機場核心資源的質效躍升。
深圳、成都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深圳憑借 “全球無人機之都” 的產業積淀搶占低空經濟先機:
不僅在城市空中通勤、城際 / 跨境飛行及 eVTOL 跨城跨灣飛行領域率先突破,飛行規模全國第一,更構建起集研發、制造、應用、服務于一體的全國領先低空經濟產業鏈,呈現集聚化、差異化與全鏈條協同特征。
2024 年深圳低空經濟產值超 900 億元,截至 2025 年 3 月,已匯聚 15 家上市企業、20 家專精特新 “小巨人” 及 3 家獨角獸企業,綜合實力穩居全國首位。
此次國家頂層設計的支持,為其打造 “低空經濟第一城” 再添助力。
不過,深圳低空經濟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
其消費級無人機雖占全球 70% 市場份額,但近年市場飽和、增長放緩,直接制約低空經濟發展。而工業級無人機在應用場景拓展下進入高速成長期——2019-2024 年全球市場規模翻 10 倍,并自2021 年起市場占比超消費級無人機。
此外,eVTOL、飛行汽車等載人飛行器方興未艾,規?;瘧迷诩?。
這意味著低空經濟未來核心在于工業級無人機與載人飛行器的規?;瘧茫钲谠谶@兩大領域不僅尚未形成頭部企業,配套產業鏈也嚴重缺失,亟需加速布局。
當前深圳工業級無人機企業多依賴消費級產品延伸開發,在抗風能力、荷載能力等復雜工業需求上存在明顯短板;而 eVTOL 領域則面臨整機研發能力薄弱、適航認證與商業化落地滯后等問題,可能錯失早期市場紅利。
相比之下,成都不僅工業無人機產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規模超百億,發展后勁十足,而且在eVTOL領域也有不俗的競爭力,如去年6月,成都沃飛長空 AE200 驗證機完成全傾轉驗證飛行,成為全球第二、中國首個完成該試驗的 eVTOL 企業,彰顯技術全球領先地位。
成都在低空經濟賽道仍面臨多重挑戰。基礎設施方面,其規劃至 2026 年累計建成的 200 個低空航空器起降設施,尚不足深圳 2024 年建成起降點數量的一半。
空域開放程度上,深圳已明確 2025 年實現 120 米以下適飛空域開放面積占比超 75%,并建成 2.3 萬個 5G-A基站覆蓋該空域;
經過多年探索,成都低空空域開放已經取得重要突破,其中成都淮州機場向外飛行通道已達6條、低空空域面積已達1652平方公里,并構建了17個無人機專用空域,但實際開放比例仍存在差距。
管理機制與規則層面的差異更為顯著:深圳率先設立全國首個低空經濟管理局,依托國家綜合示范區和頂層政策支持推動地方標準落地,搶占低空飛行監管規則制定權;
而成都的空域改革還需依賴產業協同(如空域協同管理基地)與技術突破(如eVTOL 適航認證)。
正如中國低空經濟聯盟所言,若成都在頂層設計、平臺建設、國際合作等領域持續加碼,有望在低空經濟競爭中縮小與深圳的差距,甚至實現超越。
聯系電話:028-652581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