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我國不少村鎮土地出現非農化、非糧化、空廢化、污損化、水土錯配化等現象,其實質是村鎮土地資源環境管理無序,導致利用過度、低效與不足,進而引致承載力弱化和退化問題,亟待解決村鎮發展中耕地產能提升不足、建設集約水平不高的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提高農村土地承載力、開展村鎮建設指明了方向。國外的“一村一品”振興的經驗表明,將有限的村鎮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調整糧食生產、經濟發展以及生態保護用地規模與結構,發展特色經濟是振興鄉村的有效路徑。我國村鎮建設面臨著地域土地差異大、人均土地資源量少、耕地數量大幅度下降、土地質量退化嚴重、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和耕地后備資源不足以及村鎮土地經濟效益低等復雜問題,如何從實際出發,研究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關鍵影響要素、測算方法與提升路徑的理論方法是村鎮生態宜居、經濟高效和社會可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和振興鄉村的前提與基礎。
目前土地資源承載力研究側重區域比較和變化研究,對影響承載的關鍵因子及其閾值的測度鮮有研究。因村鎮建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科學關系不清,嚴重影響村鎮建設規劃與決策;研究村鎮建設的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理論方法,在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本書主要在廣泛調研基礎上開展了村鎮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理論和方法方面的探討,具體包括:
1
村鎮內外部社會-生態系統共同作用于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的機制研究
在村鎮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互饋機制的基礎上,引入社會-生態系統(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理論,探索構建了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的 SES 動態耦合框架。村鎮土地資源 SES 框架包括村鎮內部社會-生態系統與村鎮外部社會-生態系統兩部分,其中,村鎮內部社會-生態系統(I-SES)包括村鎮內部社會系統(治理系統和行動者)和村鎮內部生態系統(資源系統和資源單位);村鎮外部社會-生態系統(O-SES)包括村鎮外部社會系統(社會、經濟和政治背景)和村鎮外部生態系統(外部關聯生態系統)。通過解析村鎮耕地、建設用地、生態用地資源承載力的社會-生態影響機制可知,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是域內(村鎮)和域外(縣、市、省甚至全國)社會-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在村鎮內部社會-生態系統和村鎮外部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的不斷交互作用下,土地資源提供食物(糧食)、經濟產出、生態產品和服務等承載對象的數量規模與質量水平,產生與耕地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用地經濟產出、生態系統服務等相關的一系列績效,表現為村鎮各類土地資源承載力水平,對于診斷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的關鍵限制性因子、薄弱環節,提升承載水平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2
關鍵限制性因素閾值影響村鎮土地資源利用水平的測算方法
構建了一套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關鍵限制性因素識別和閾值測算方法體系。形成了基于神經網絡-決策實驗與評價實驗室法(BP-DEMATEL 法)、障礙度模型、地理探測器模型等關鍵影響因子識別方法,研制了基于短板理論、面板門檻模型、邊界線分析法等的關鍵限制性因素閾值測算模型,依據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社會-生態系統耦合關系機理分析,選擇我國東、中、西部案例區實證測算關鍵限制性因素閾值。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東、中、西部三個地區土地資源承載力的關鍵限制性因素主要有耕作面積、施肥強度和農藥投入,建設占用耕地、貧困人數占比和村莊留守人員,氣候因子、土壤質地、生態工程因子等。并分別測度了種植結構和復種指數,土地開發強度和人均宅基地面積的影響閾值。結果可為耕地利用水平、建設用地區域單位面積生態恢復成本等的設定提供依據。
3
村鎮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測算方法
拓展了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測算方法。基于農業生態區劃(agricultural ecology zone,AEZ)法的參數和訂正方案動態嵌入農戶管理和投入水平的限制性因子,評估村鎮耕地資源承載力,較好地解決了應用AEZ模型評估耕地生產潛力中的系統性高估問題,提高了評估結果的精度,使以糧食生產為表征的耕地承載力 預 測 具 備 科 學 性 和 可 靠 性 。 構 建 基 于 多 目 標 優 化 問 題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MOP)的建設用地測算模型,系統考慮國土空間的多目標需求,測算村鎮建設用地資源承載力,并提出土地綜合整治、整合優化基礎設施用地等優化路徑。構建了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生態用地承載力測算方法,并分別預測環江縣鄉鎮級和村級的生態用地資源承載力,生態承載指數測算表明環江縣村一級生態承載力與鄉鎮一級的總體情況一致,生態系統承載情況顯著好轉。構建了全國、省、縣域不同尺度的村鎮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方法,揭示了我國不同尺度的鄉村土地資源承載力問題及水平,制定了我國鄉村全面可持續發展規劃、策略。
4
面向鄉村振興發展的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提升技術和模式研究
建立了基于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提升的情景分析方法,提出了面向村鎮空間管控及區域生態服務提升的綠色生態建設模式。在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綜合評估的基礎上,采用 MOP 模型等相關空間管控技術,通過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優化研究,合理預測出氣候變化情景、要素投入情景和種植偏好情景等不同情景下的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在此基礎上,以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提升為出發點,綜合考慮村鎮自然資源稟賦特點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準確定位村鎮建設類型,明確建設重點,以點帶面,打造了張掖市甘州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模式、溧陽水土耦合模式、環江生態移民搬遷模式等不同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提升模式,從而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本書共分八 章
第1章緒論,梳理了研究的背景,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相關概念與內涵,土地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測算方法發展演變及研究目標與研究框架;
第2章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的社會-生態影響機制,以經典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 探索構建了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的社會-生態系統動態耦合框架, 解析了村鎮耕地資源承載力、村鎮建設用地資源承載力、村鎮生態用地資源承載力的影響機制;
第3章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關鍵限制性因素識別,依據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社會-生態影響機制分析結果,分別采用 BP-DEMATEL 方法、障礙度模型、主成分分析法識別典型區域村鎮耕地、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承載力的影響因素及關鍵限制性因素,為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關鍵限制性因子閾值的測算提供基礎;
第4章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關鍵限制性因子閾值測算,研制了基于短板理論、面板門檻模型、邊界線分析法等的關鍵限制性因素閾值測算模型與方法,依據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社會-生態系統耦合關系機理分析,選擇我國東、中、西部案例區實證測算關鍵限制性因素閾值;
第5章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測算,拓展了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測算方法, 分別采用修正的 AEZ 法、 基于 MOP 的建設用地測算模型、生態足跡模型測算村鎮耕地、建設用地、生態用地資源承載力,為耕地合理利用和開發、村鎮建設、村莊規劃以及糧食生產政策的制定和優化提供科學支撐;
第6章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綜合評估,構建了全國、省、縣域不同尺度的村鎮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方法,揭示了我國不同尺度的鄉村土地資源承載力問題及水平,提出了我國鄉村全面可持續發展規劃、策略;
第7章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提升的空間管控技術,在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綜合評估的基礎上,采用 MOP 模型等相關空間管控技術,通過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優化研究,模擬氣候變化、要素投入和種植偏好等不同情景下的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
第8章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提升模式,以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提升為出發點,打造甘州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模式、溧陽水土耦合模式、環江生態移民搬遷模式等不同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提升模式。
本文摘編自《中國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理論、方法與實證》一書,有刪減,圖片來源于該書,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書是“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叢書”中的一本。
《中國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理論、方法與實證》
ISBN 978-7-03-077778-2
歐維新 郭 杰 劉敬杰 等 著
責任編輯:周 丹 沈 旭 李嘉佳
審圖號:蘇 S( 2025)3 號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在支撐村鎮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等方面將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本書針對目前村鎮管理尺度上土地資源承載力理論方法缺失,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與鄉村振興、村鎮建設關系不清,以及承載力研究如何從技術上銜接并支撐鄉村振興發展等問題,在理論上重點界定了鄉村振興背景下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的科學內涵,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的社會-生態影響分析框架,解析了資源、行為、治理對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的社會-生態影響機制;在方法上構建了包括村鎮土地資源承載力關鍵限制因子識別、限制因子閾值測算、承載力測算等在內的技術方法體系;在應用上針對不同區域典型村鎮制約鄉村振興和土地資源承載力提升主要問題,研究了基于情景分析的承載力提升關鍵路徑解析方法,提出了面向村鎮空間管控和生態服務提升的綠色生態建設模式。
本書可作為城市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城鄉規劃與建設等相關領域的科研、技術、管理人員在專業學習和業務管理工作中的參考書。
(本文編輯:洪弘)
地球為你而轉!
歡迎關注:賽杰奧(sci_geo)
科學出版社地球科學訂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