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山水行30.梧州味覺記:紙包香里藏乾坤
梧州,曾是嶺南數(shù)百年間十分重要的商埠,它的味道,豐富而特別,活色生香,是一首有根底的史詩。梧州的煙火氣,藏在騎樓街的鑊氣里,浸在西江的波光中。這座2200年的商埠老城,連味道都帶著歲月沉淀的厚重感——當紙包雞的油香混著蔥油魚的焦香飄來,便能讀懂當?shù)厝藢鹘y(tǒng)味道的執(zhí)著:有些老滋味,不必創(chuàng)新,堅守便是傳承。
有當?shù)厝烁嬖V我,梧州人對自己的菜式非常欣賞,其自我欣賞的態(tài)度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道菜是怎么做的就永遠這樣做,從不想到創(chuàng)新,這可能就是梧州菜保持原汁原味的關(guān)鍵點之一。
雖然我不是吃貨,賞景重于美食,但梧州的最后一篇,還是說說吃吧,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紙包雞、蔥油魚,沒吃過就等于沒來過梧州!
紙包雞:一張油紙裹盡百年光陰
“食在嶺南,不能不嘗紙包雞”,這句流傳甚廣的評語,道盡這道菜的江湖地位。從清末的市井小吃到人民大會堂的國宴佳肴,再到廣西非遺,紙包雞的身世堪稱傳奇。
這道從清末流傳至今的梧州菜肴被評為廣西十大經(jīng)典名菜,并入選梧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精選本地三黃雞,以梳子刀法讓雞塊骨斷肉連,以保持雞肉鮮嫩甘滑。雞切件后,配以老抽醬油、姜汁、八角、茴香、陳皮、草果、紅谷米、古月粉等調(diào)味料及蔥白粒腌制,綴以少量白酒,再以山竹筍制成的玉扣紙逐件包裹,最后入鍋用優(yōu)質(zhì)花生油小火浸炸而成。特殊的隔紙浸炸烹飪法,鎖住了雞肉及調(diào)味料原有的味道,也充分隔斷熱油的滲透,金黃的油紙一戳開,雞肉色澤金黃,氣味芬芳,醬香裹挾著熱氣撲面而來,入口雞肉嫩滑鮮香,醇厚不膩,嫩滑甘潤,越嚼越有陳皮與茴香的回甘。
小包的紙包雞,每包里面包了兩塊雞肉。
上桌時的“開盲盒”體驗更添趣味——因為雞塊上桌時猶裹著密實的玉扣紙,須自己動手撕紙,包裹的雞件類型各不相同,可能是雞腿,可能是雞翅膀,也可能是雞胸肉,就好像開盲盒一般有趣。你永遠猜不到油紙里裹的是雞腿、雞翅還是雞胸,唯一確定的是那份穿越百年的咸香。對我而言,咸香偏重的口味雖非最愛,卻不妨礙驚嘆于這份“隔紙鎖鮮”的智慧:一張薄紙,鎖住的不僅是雞肉的汁水,更是梧州人對傳統(tǒng)技法的堅守。
蔥油魚:一尾江鮮烹出西江魂
當不到兩斤的江魚炸至金黃端上桌,首先震撼的是分量——在講究精致的粵菜里,這般“豪邁”的擺盤實屬少見,分量十足。魚身金黃中帶點焦褐,蔥油魚的湯汁非常的稠,湯汁呈半透明狀態(tài),里面有星星點點的蔥花,一清二白,看著就很誘人。澆上熱蔥油的瞬間,“滋啦”聲里騰起蔥香與魚油的復(fù)合香氣,感覺有點像松子桂魚,又讓人想起順德的拆魚羹、我們廣州的經(jīng)典菜式五柳炸蛋,卻又多了份西江的野性。
咬開酥脆的外皮,雪白的魚肉鮮嫩多汁,湯汁濃稠透亮,蔥花點綴其間,咸鮮中帶著蔥油的清甜。蘸著湯汁入口,魚的鮮甜被蔥香徹底激發(fā),層次分明如西江的浪濤——先觸到江面的波光(焦脆外皮),再沉入江水的清冽(嫩滑魚肉),最后品出河床的豐饒(濃郁湯汁)。蔥香、魚香瞬間四溢,外焦里嫩、雪白的肉質(zhì),皮脆肉滑,層次感分明,有此起彼伏的感覺,鮮美無比!
吃魚的時候,也可以蘸點湯汁,其實就是蔥油,蔥香帶出了魚的鮮甜,非常美味。這道蔥油魚簡直讓愛吃魚人士,恨不得把舌頭一起吞下去。個人感覺比紙包雞美味。
這道菜的妙處,在于用最簡單的技法(炸、淋油)凸顯食材本味,正如梧州人直爽的性格,不矯飾,夠?qū)嵲凇?/p>
這道菜也是魚,忘記菜名了。
紙包骨與老城滋味:甜咸之外的市井哲學(xué)
紙包骨的出場同樣帶著儀式感:油亮的油紙包裹著排骨,服務(wù)員用牙簽劃開時,甜咸的醬汁香氣便迫不及待地溢出。不同于紙包雞的咸香,這道菜更偏廣式燒味的甜潤,腌制后的排骨帶著蔥姜的辛香,沒有直接油炸的油膩脆口,但又有高溫烹飪充分激發(fā)香味,外皮微焦而肉質(zhì)彈牙,甜汁滲入骨縫,每一口都有“嗦骨”的快感。這種“甜咸交織、外焦里嫩、滑溜有彈性
”的口感,像極了梧州騎樓的建筑風格——西式拱券與中式灰雕并存,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沖突中達成和諧。
梧州霉豆腐:多道復(fù)雜工序
又名霉豆腐渣,是梧州著名小吃,已有幾百年歷史。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需要經(jīng)過炒熟、風冷、加菌種發(fā)酵、翻算、上架等多道工序,歷時三天加工而成。
霉豆腐渣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制作過程需要經(jīng)過多道工序,包括炒熟、風冷、加菌種發(fā)酵、翻算、上架等復(fù)雜的制作工序。
霉豆腐渣色澤白嫩,口感爽口,具有獨特的香味。煮熟后口感更加爽口,適合多種烹調(diào)方式,有炒、煮、煎等多種吃法,最知名的是煎釀豆腐渣,被港澳稱為廣西豬肝。
豆腐是富含植物蛋白質(zhì)和多種營養(yǎng)成分的食物,霉豆腐渣制作過程中不添加其他成分,因此較為健康。但是,豆腐渣中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不宜過量食用。
我吃的就是經(jīng)典的煎釀豆腐渣,兩片豆腐渣里面夾了一點肉,入口有點酸,口感很粗糙,有點像小時候偶爾吃的憶苦餐,不習慣,不敢恭維。
梧州龜苓膏:百年歷史有藥用價值
梧州龜苓膏是一種傳統(tǒng)的甜點,起源于廣西梧州市,已有幾百年歷史。傳說清代梧州一位老醫(yī)師以烏龜甲和苓粉為主要原料制成了這道甜點,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藥用價值而逐漸流傳開來。
梧州龜苓膏的主要原料包括龜板、苓粉、冰糖等。制作過程中需要將龜板切碎,加入水中煮爛,再過濾去渣,加入苓粉和冰糖攪拌均勻,煮至濃稠即可。
口感細膩,味道清甜,有一定的涼爽感,適合夏季食用。龜板的加入使其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
梧州龜苓膏是廣西梧州的傳統(tǒng)名小吃之一,被列為廣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梧州的夏季,人們常常會在街頭巷尾看到擺攤售賣龜苓膏的小販。
那天的晚餐,龜苓膏是最后作為甜品上桌的。外表呈透明的黑色,像一直小烏龜趴在碗里,有點像果凍,聞上去有微苦的草藥味,入口后細滑清涼的回甘會在唇齒間慢慢散開,持久留香,非常好吃。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加蜂蜜、椰汁等各種配料。
霉豆腐和龜苓膏,堪稱梧州味覺的“兩極”:前者是歲月發(fā)酵的野性,煎釀后酸香粗糲,像極了老城深巷里的煙火氣;后者是草藥熬制的溫柔,黑如琥珀的膏體拌上蜂蜜,苦盡甘來的余韻,恰似西江歷經(jīng)千帆后的平靜。特別是龜苓膏,碗中那顫巍巍的黑色“小烏龜”,分明是梧州人把藥膳做成甜品的智慧——養(yǎng)生與解饞,從來不是單選題。
梧州紙包雞、紙包骨,當油紙的油香漸漸漫開,忽然懂了這座城市的堅持:在網(wǎng)紅美食層出不窮的時代,固守傳統(tǒng)做法或許顯得“固執(zhí)”,但正是這份對“原味”的偏執(zhí),讓騎樓街的鑊氣、西江的漁火、百年的商埠記憶,都化作了舌尖上的鮮活印記。有些味道,不必追趕潮流,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嶺南史詩。
(2558 圖7 2025/5/19)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